? ? ? ? 學生時代一篇《愚公移山》的課文曾經感染著我。文章寫道:"太行,王屋二山,方700里,高萬仞";"北山愚公者,年且90,面山而居。懲山北之色,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子子孫孫無窮匱……。以一己之力就能撼動一座山?古之太行今當如何?這些疑惑一直在困擾著我,直至今天。
? ? ? 巍巍太行山何以名天下?是因為這里有太多的傳奇。古代"愚公移山"久遠故事,現代艱苦抗戰的英雄壯舉,更有當代"千錘萬鑿出深山,開辟天路若等閑"的智慧創造。綿延800里山勢做脊梁,中華民族騰龍奮斗的精神,在這塊土地上得到了充分展現。
? ? ? "掛壁公路"中國乃至世界的奇觀。于懸崖陡壁間開鑿出一條道路,是當代愚公們的驚世創舉。據了解,橫亙于晉冀陜豫太行山脈共建有七座掛壁公路,有的以奇險聞名,有的以秀麗著稱,我們這次的徒步旅行選擇了山水相伴一段水上掛壁公路----峽溝公路。
? ? ? 與其他山間公路相比。峽溝掛壁公路算是"迷你型"的,一則崖間公路里程只有短短的500米;二則建成的公路只為小眾----峽溝村七八家農戶提供交通服務。回顧建路歷史,上世紀60年代,太行峽谷中建設水庫,切斷了這個小村莊的出山道路,絕壁鑿路成為峽溝村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
? ? ?
? ? ?既是"迷你",峽溝掛壁公路沒有建設的"高大上",倒是以經濟實用接了地氣。山間開辟的公路是雙車道的,小轎車、摩托車、農用的三輪車、拖拉機都可順利通過,當然人也是可以排隊通過的。山洞里道路的光線時明時暗,頭上的山石不時有水流滴落下來,腳下沙石路也是坑洼不平,對此,徒步的人們倒是很愜意,這才是千里千尋中大山里的原生態。
? ? 徒步掛壁公路,觀太行景色美極了。群山壯美與水色的秀美融匯在一起,寫意了山堅水柔。只有置身于大山的懷抱,才能識得這種大自然真面目。太行山屬"嶂石巖地貌"砂巖丹霞煞是好看,山石形態象形而立,有的像大佛,有的像猴面,天然像在演繹出《西游記》中華古老的故事。太行巖壁下的湖水是"迷彩色"的,有時綠有時黑,不知是光線變換的緣故?還是史上這塊土地上戰爭與和平色彩轉換?
? ? ? ? 漫步于家鄉海邊的木棧道,與走在掛壁公路的石棧道上感受不盡相同。古老文明與現代文明在相互交替,這邊"精衛填海",那邊"愚公移山",相通之處在于追求改變。就像我們的徒步活動執意要走進大山深處,去感受那綠色與古樸,而大山的人們卻向往著走出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與繁華,讓共同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