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雀羚又雙叒刷屏了?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么

圖片來自網絡

國民大牌百雀羚,又一次刷屏了。

不過這一次不是靠廣告,而是一篇文章:
《哭了!百雀羚 3000 萬 + 閱讀轉化不到 0.00008》。

這篇文章講了什么呢?

據統計,前幾天刷屏的「百雀羚 1931 長圖廣告」,在微信創造了 3000 萬 + 的總閱讀量,可謂是現象級的案例。但截至 11 日中午 12 點,百雀羚官方旗艦店主推的「月光寶盒」產品,銷售額僅僅只有 80 萬,下單人數僅有 2100 多人。

2100 除以 3000 萬,這就是觸目驚心的「轉化率不到 0.00008」的來源。

這篇文章下午兩點左右出爐,過了一個多小時,我已經在朋友圈里,見到一連好幾屏的轉發。

畢竟,巨大的反轉,一向都是最喜聞樂見的內容。

但是,事實究竟是什么呢?這篇文章講的有沒有道理?百雀羚的長圖廣告,真的如文章的題圖所說,是一次「慘敗」嗎?

——這并不是今天這篇文章要講的內容。

我想講的,是我們可以從這個事件中,學到些什么。

</br>

《哭了》一文出來之后,業內人士迅速分成兩個陣營。

一方認為,這條廣告的轉化率確實不高,效果是失敗的;
另一方則認為,這條廣告并非在做轉化率,而是在做品牌,從這一點來看,效果拔群。

這其實就是廣告和公關的兩大衡量標準。前者認為,這條長圖是廣告,追求的是轉化率,是銷售額,是 Sales;后者認為,這條長圖是品牌公關,追求的是品牌知名度、美譽度,是傳播效果,是 Branding。

雙方的爭論相當激烈,我認識的不少圈內大咖,都紛紛發文表達自己的觀點——無非是選擇站在「轉化派」,還是「品牌派」。

那么,這條廣告究竟是在做轉化還是品牌呢?

其實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

</br>

為什么這么說?

給大家看幾個數據。

據「中華廣告網」報道,百雀羚制作這條廣告的費用,是 13 萬(主要是制作費用,傳播的投放并不高,屬于內容被引爆之后媒體的自發傳播)。

而百雀羚每年花在廣告投放上面的預算是多少呢?猜一猜。

據北京商報的數據,16 年,百雀羚的廣告投放支出,是** 10 億**。

我們就按季度算吧,10 億除以 4,是 2.5 億。而 13 萬除以 2.5 億是多少?

是** 0.00052**。萬分之五點二。

所以,你覺得這條廣告的目的,是做轉化,還是做品牌,重要嗎?

根本就不重要。

因為它根本就不是一個精心準備的大新聞,就是百雀羚隨手這么一做而已。

</br>

我想說的是什么呢?

分析任何問題,永遠都不要孤立地去看待,而是要從整體的角度出發,系統地去分析。

很多人會認為,企業投放一條廣告,一定有它的目的、期望和要求,他們會抓住這條廣告,去分析它的創意、表現形式、投放渠道、行動號召、轉化率、ROI(投入產出比),諸如此類。然后得出結論:
這條廣告的效果好,或者不好。

但很多時候,企業更看重的,是戰略。

什么是戰略?就是在一個長期的時間段之內,規劃多少總預算,如何分配這些預算,如何協調到各個產品線上面,如何 Cover 各個渠道,用多少預算去打開市場,用多少預算去做品牌,用多少預算去拉銷量,用多少預算去鋪渠道,等等。

所以,單純去分析它某一個執行的細節,是沒有意義的。

要分析的,應該是它連續一系列的行為(我們稱為 Campaign),是否符合戰略規劃。

以及,它的整個戰略規劃,是否是「有效的」——也就是能否為企業帶來長期的收益。

這才是重點。

舉個例子,就像一場戰爭,雙方都投入了數十萬戰士,打得你來我往、血流成河,甚是慘烈——這個時候,我們抓住某場局部的戰役,激動萬分:這場戰役打得太棒了!我方用不到五百人,擊潰了對方兩千人,并且幾乎毫無死傷!

這重要嗎?

從這場戰役,我們可以推斷出這場戰爭誰贏了嗎?

什么都推斷不出來。

我們要分析的,應該是:

  1. 這場戰爭的目的是什么?是攻城掠地,挫其銳氣,還是消滅敵方的有生力量?
  2. 這場戰爭達到目的了嗎?
  3.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付出了什么代價?這個代價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圍內?

——在這些基礎上,我們才能繼續去分析:每一場局部戰役的意義是什么,它是否為最終的勝利貢獻了力量。

</br>

那么,百雀羚的營銷戰略,有效嗎?

還是據北京商報的數據:2011 年,百雀羚拿出了營銷費用的 30% 投放廣告,全年用于品牌推廣的宣傳、營銷費用達 1.5 億元;2014 年,百雀羚廣告投放費用為 3.8 億元;2015 年這一數據上升至 6.8 億元;去年投放費用在 10 億元左右。

而帶來的回報是什么?百雀羚市場份額從 2010 年的 0.2% 上漲到 2015 年的 3.2%,僅次于玫琳凱、巴黎歐萊雅、玉蘭油 3 個外資品牌,排行業第四。最新財報顯示,2016 財年(2015 年 3 月 - 2016 年 2 月)百雀羚單品牌零售額達到 138 億元,同比增幅為 27.8%,成為銷售額最大的中國護膚品牌。

顯然高層對這個戰略是相當滿意的,否則也不會在廣告投放上逐年加倍。

而這么好的成績,是靠某一次推廣做出來的嗎?是靠與博物雜志合作的「花 Young 百出」,靠「四美視頻」,靠「1931 長圖」砸出來的嗎?

不是。

這個成績,是整個品牌戰略調整和規劃的結果。它包括推出新品,調整定位,大量的市場調研,大量的硬廣投放,活動冠名,多平臺運營,等等。

抓住其中某一步,去分析、挖苦、批判和贊賞,都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因為它是一個整體的系統。每一個因素,都是系統的一部分,發揮著它們自己的作用。

這就是系統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著眼的點,不妨大一點,高一點,從整體和系統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這樣才會更加清晰:它在做什么,做得好不好,是否達成了目標。

就像某一次球賽,打得好或者不好,永遠不是由某個球員某一瞬間的表現決定的,而是由整體的戰術、隊伍表現和狀態決定的。

一篇文章寫得好不好,也不是由一兩句金句決定的。

都是一樣的道理。

</br>

這種思維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極其重要的。

我們如何去辨別一個人的工作能力?永遠不是看他能否做好某一件工作,而是看,他是否有強大的驅動力,是否愿意學習,是否有熱情和斗志,是否有不斷優化和進步的意識。

如果是,那么,即使他現在業績不突出,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他會是一個優秀的人才。

同樣,我們如何做好一個項目?并不是靠「做到每一件事」,而是「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到最好」。

我想每個人都會認同:投入 1 個億的事情,比起投入 10 萬,就是要重要 1000 倍。

比起前者,后者做得好不好,有多好——真的重要嗎?

很多時候,它也許就是一步閑棋而已。

如果你能這樣去思考,那么,比起陷入「這條廣告究竟是想做轉化,還是想做品牌;它的效果究竟是好,還是慘敗」的困惑,我想,你把握到的,是更重要的東西。

也是更有意義的東西。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從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網絡的反映來看,百雀羚的這次“神廣告”的傳播方式還是很成功的,能夠自發引發大量用戶關注、評...
    郭靜閱讀 492評論 0 4
  • 榮光——我們在這世上奔波勞碌,不就是為了它嗎?大人物有著大人物的萬丈榮光,小人物卻也有著小人物的一份驕傲。可大可小...
    淡墨留香閱讀 445評論 2 7
  • 未至普吉前,好奇為何人稱此地浪漫。直到與它度過了幾個日夜,才敢怯怯地告訴自己這應該就是浪漫:不是情人間才有的耳鬢廝...
    freedominance閱讀 444評論 2 4
  • 你說你那里的天氣很溫暖, 你說每一年冬天的雪都很遙遠, 我羨慕你沒有零下的天, 一點點體會著還未入冬就有的嚴寒, ...
    貳十三先生閱讀 207評論 2 9
  • 無論別人怎么說你, 貶損的都是他內心里認為的那個你, 從來也不可能傷害到真正的你, 因為真正的你是變化的, 是不存在的。
    他說他的不說閱讀 192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