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18分鐘說一本書

采用類TED的演講形式去進行群體性閱讀分享,在短短18分鐘之內“說”一本書,是一種非常有參與感的閱讀活動。在“內容為王”的時代,要能“說”好一本書,顯得尤為重要。這篇定制化的文章,就是專門針對愛書人通過這種現場演說的形式來分享一本圖書的話題展開討論的。

TED演講與“說書”的區別

關于TED演講的話題,我在之前的文章已經有過多次討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點擊“TED演講的秘密”和“練就TED演講的九陽神功”查看。

“高大上”的TED演講(或類TED演講,如一席、聽道等),講者通常是專注于某一領域的大咖,或是有深厚人生閱歷的牛人。講者講述的切入點也往往是某類專業話題,或是獨特的人生經歷。相比之下,“說書”的講者可以是任何愛書之人、普通大眾,分享是從一本書延展開去,圍繞書中的內容進行講述和拓展的。

故此,“說書”是一個更大眾化、平民化的文化交流,不是學術分享,需要更接地氣的、更親民。講者需要放低自己,著重分享自己對一本書的觀點和看法,感悟與共鳴。

如何“說書”?

“說書”的“體系”里可以包含著這些基本元素:

1、?這是一本什么書?什么類別的?作者是誰?

2、?它講了什么?內容概述

3、?你為何要推薦它?為什么?是這本書?(不要為了說而說)

4、?你從書中得到了什么?收獲、感悟、共鳴、改變

5、?你和這本書之間的故事

6、?你建議大家怎么去閱讀

但在“說書”時,千萬不要這樣一條條照著去講,不要拘泥于固定格式,應該是把這些基本元素“潤物細無聲”的串聯起來。不留雕琢痕跡的道來,才是好的分享。

其實,“說書”關注不只是書中的內容,而是講者的個人思考,是人與書之間的鏈接。

這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不得不強調,就是關于分享一本書的“初心”。

一本好書首先必須是先要能打動自己,講者才能將其背后的內涵去傳遞給其他人。所以,不斷問“書中究竟是什么地方打動到自己”,要真正的、真誠的去分享一本你認為值得分享的好書。

“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本書,不同的人看到點是可以完全不同的。正如我在看完一本書做筆記時,常去豆瓣上看看別人對此書的評論,會發現許多與自己不同的角度的觀點與看法。這樣,自己對書的認識與吸收也會更加全面和立體。這也正是群體性閱讀的魅力所在。

“說書”時容易犯的毛病

1、把“說書”當成培訓

二者的受眾與目的都不同。培訓的是要讓人“學會”某些能力,“說書”是要讓人“收獲”某些觀念。有培訓經驗的講者反而會習慣性的把分享一本書上成了一堂課,這樣的缺點在于容易給別人一種“高高在上”或是“說教”的感覺。

2、把“說書”當成復述

“說書”不是“背書”或“念書”,不要把自己變成“復讀機”,否則聽眾只要自己去看書就好了。“說書”的魅力在于,用最短的時間將最精華的內容提煉出來,并且加上自己的解讀與見解,傳遞出去,而非“復述”。

3、試圖在18分鐘講完一本書

“貪多”是大忌“貪多”是大忌,“貪多”是大忌!其背后的心理邏輯是期望充分表達自己所知道的,然而這樣反而會讓演講變得復雜、混亂、主題模糊。把書的內容吃透并提煉,清楚的講完一件事、一個主題,切入一個點去講,足矣。也千萬不要試圖一定要把18分鐘說滿,有種不講滿會吃虧的感覺,只有三五分鐘的優秀演講大有人在。

4、寫稿子、背稿子和說稿子

準備演講前的寫稿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幫助自己理順邏輯框架與思路。但寫作也會同樣帶來一個問題,就是產生太多的書面語言,不利于口頭表達,讓聽眾聽著有種“別扭”的違和感。所以,稿子一定是“說”出來的;同樣也不是“背”出來的。


演講過程中,如果是在“背”稿子,尤其在不熟悉的情況,就會產生“卡殼”現象,會嚴重影響現場發揮。


關于這點,我的建議是在“背”稿子的過程中,不斷修改調整稿子,讓自己能夠用很口語化的語言來表達,最后能很自然的“說”出來,而不是生硬的背誦。

5、定位錯誤,老生常談

雖說“陽光下無新鮮事”,但一個好的“說書”應該要有一個特別的立意與角度,給聽眾耳目一新的感覺,若是一味老生常談,即便講的是“真理”,也未必能提起大家的興趣。

另一個“錯誤”就是定位錯位。每位演講者都有各自的風格和擅長的領域,但比如硬要讓一個走“煽情”路線的人去說一本嚴肅的學術書,顯然講者和聽眾都會覺得“難受”,反之亦然。

6、不要讓PPT“阻礙”了你的演講

TED歷史上點擊量最高的演講中有一半的講者是不使用PPT的。在演講中,講者是核心,PPT只是工具。對于習慣于用PPT的講者,在“說書”時反而可能形成阻礙。PPT讓觀眾的視線過多的關注在屏幕上了,而非講者本人身上,削弱了講者的表現力。


即便要使用PPT,我建議也要以簡單的風格呈現,目的是便于觀眾理解,切忌搞花里胡哨的展示。另外,通常上,講者是背對著屏幕的,自己看不到PPT的播放狀況,但頻頻回頭看PPT又會對演講產生影響,所以要么在面對講者的地方設置一臺屏幕同步播放PPT,要么請他人在后臺幫忙同步播放。

“說書”的小竅門

講真,“說書”的難度絕不亞于做一場類TED演講;要說得好,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分享一個小竅門,可以幫助講者降低“說書”的門檻,提升自信。

正如之前強調的,事實上“書”本身并不是一場“說書”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人”才是。一個走捷徑的辦法就是,把自身的故事、感悟納入到演講的框架中去,讓自己的故事經歷與書中要傳遞的內容發生關聯,去吸引觀眾、啟發聽眾。

一本書,隨著時間的流逝,最后能留下給讀者深刻印象的,可能只有一個篇章,甚至只有一句話。抓住核心觀點,或是某一點觀點,就足以延展開一篇演講。從某種角度而言,“書”只是一個載體,每個人在讀完書之后的感受與體悟才是最重要的。

總之,以人為主體,以書為輔助,以點帶面,以事串文。

?

?

如何設計開頭、結尾,如何講故事

一個好的演講,有幾個關鍵時刻是非常重要的。好的開頭,可以一下子抓住人心,引得聽眾一直跟下去;而最終聽眾在幾個禮拜之后回想到你的演講,能記住也許就只有“高潮”和“結尾”部分。

好的開頭,切忌啰唆,18分鐘的演講一定要開門見山,廢話空話一概不要。開頭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拋出一個問題”,“給出一個結論”或是“講一個故事”,“展示一組數據”;總之有一個原則,你要告訴觀眾,“為什么你要坐在這里聽我說書”

中間的部分,最好是以故事和道理相結合,《羅輯思維》的“說書”,在這點上就用得如火純青,講一段故事,總結一個道理。

人的大腦天生就比較喜歡聽故事,所以講故事成為了演講中非常重要的技巧。故事的情節可以由五個部分設計而成的:激勵事件、進展糾葛、危機、高潮結局。如果展開講,又是一篇3000字的長文。簡單來說,好故事的設計一定要有事件的沖突與情節的起伏,在高潮部分應該加重渲染和出人意料的講述,這樣才能緊緊抓住人心。

結尾的方法,我大體總結了三種:重復、升華、留白

重復,簡單粗暴但有效,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把演講的主題價值深深的植入觀眾的腦海里。


升華,把整個主題立意提高到更高的一個層面去展現,既是一種補充,更是一種升華。比較簡單的操作方法,去找一句能讓人“怦然心動”的話作為結束語,可以讓演講瞬間逼格大漲。


留白結尾戛(jia)然而止,留有懸念,余味無窮,就好比是開放式結尾的電影,能引發深思及后續觀眾走出影院后的討論。屬于比較高階的結尾手法,慎用。

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