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為降將,終生為降將。
一
于禁一生有三大污點。
其一,苛待士卒。
據《三國志·于禁傳》記載,于禁治軍嚴整,部隊得到財物從不私藏,全部交公,所以曹操對他賞賜很多。這就有一個問題,軍隊不光有你于禁一個人,弟兄們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為的不就是升官發財,打了勝仗,弟兄們發點小財無可厚非吧,你可倒好,全都交公,弟兄們只能干瞪眼。
你于禁不但得了個大公無私的好名聲,曹公還對你賞賜頗豐,名利雙收,可弟兄們還是窮的叮當響。
于禁對待部下還頗嚴,稍有違反軍紀的就大加責罰,所以于禁很不得軍心。
于禁不只是對待自己營里的士兵這樣,他對誰都這樣,當年曹操征張繡,張繡降而復叛,打的曹操抱頭鼠竄。因為眾軍都不知道曹操是死是活,所以各營大亂,尤其是青州兵,居然趁機洗劫友軍,于禁知道后,率軍討伐青州兵。連青州兵都敢惹,于禁治軍之嚴可想而知。
曹操的士兵都知道于禁的威名,都很懼怕他,所以當曹操想奪朱靈兵權時,就派于禁帶數十騎來到朱靈軍營,直接奪了朱靈的兵權,而朱靈的部眾沒一個敢炸翅的,這就是口碑。
于禁有戰功,又御下很嚴,這是曹老板喜歡的將領,但絕不是士兵喜歡的將領。大家來當兵,都是混口飯吃,可不跟你于禁一樣,有這么強的上進心。你于禁可倒好,立了功,你升官發財,弟兄們只能啃空氣,啥好處撈不到。
只有帶著弟兄們一起發財的領導才是好領導,于禁明顯不稱職。
其二,濫殺舊友。
昌豨是于禁的舊友,昌豨投降曹操后又叛離,曹操派于禁去征討昌豨。昌豨知道打不過于禁,就趕緊投降了于禁。
諸將都以為,既然昌豨投降,那應該把他送到曹公那里,聽候曹公發落,結果于禁卻說,你們忘了曹公軍令嗎?凡是圍而后降的,不赦,統統殺掉。昌豨雖然是我于某人的老朋友,但在其位當謀其政,我于禁可不能違反曹公的軍法。
于禁和昌豨見面告別,還假惺惺的痛哭流涕,然后就毫不猶豫的斬了昌豨。
昌豨攤上于禁這樣的老朋友,也算他倒霉,于禁這種人眼里只有前途,沒有朋友。
曹操聽說于禁未經請示就斬了昌豨,感慨道,昌豨不來找我投降,找于禁投降,這是找死啊,這都是命!曹操對于禁也更敬重,直接拜于禁虎威將軍。
這是賣朋友得到的獎賞啊!
于公于私,于禁都沒必要直接殺掉昌豨,他把昌豨直接送到曹操那里,既沒有違反曹操軍法,還賣了朋友一個人情,兩全其美的事情,但于禁偏偏不這么干。于禁內心不僅是對士卒嚴苛,對朋友也嚴苛。真是一個冷血動物!
其三,投降關羽茍活。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攻襄陽和樊城,曹仁告急,曹操便派于禁率七軍支援。結果天公不作美,正逢秋汛,老天爺接連下了幾天大雨,漢水暴漲,關羽開著船就到了于禁的墻頭。關羽水淹七軍,于禁全軍覆沒,只得投降。于禁的副手龐德,誓死不降,跟于禁恰好做了個鮮明對比。
曹老板聽說于禁投降,龐德殉節后,大加感慨,想想他和于禁相知三十年,居然比不上剛投降沒多久的龐德。真是人心難測,世事難料啊!
二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代漢稱帝,孫權上表稱藩,把于禁送還魏國(關羽死后,于禁就被孫權接收)。曹丕召見于禁,于禁“須發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頓首”,曾經意氣風發的將軍,現在成了一個暮氣沉沉的頹廢老人。曹丕見到于禁后,心有不忍,還寬慰他好好休息,好再為國立功。
曹丕拜于禁為安遠將軍,打算讓他出使吳國,畢竟于禁在孫吳住了一陣子,熟人多。
曹丕前腳給于禁安排差使,后腳就打算羞辱一下他,曹丕也是個下頭男。
于禁準備出使前,曹丕讓他先到曹操陵前祭拜,這無可厚非,“先皇”對你有提拔之恩,你回來了可不得先去祭拜下“先皇”。于禁就高高興興的去了。
曹丕的迷之操作來了,他提前讓人在曹操的陵屋里面畫了三幅畫,一幅是關羽水淹七軍,一幅是龐德寧死不屈,一副是于禁跪地乞降。
于禁進了陵屋看到這三幅畫,羞憤難當,當晚就發了急病去世。
曹丕的騷操作還沒完,他給于禁上謚號“厲侯”,“厲”通常表示“禍患、災禍”或“殺戮無辜”,妥妥的惡謚。曹丕活活羞辱死于禁還不算,還要讓他遺臭千古。
那么問題來了,曹丕為什么這么干?
于禁剛回國時,曹丕還大加撫慰,可轉頭就派人羞辱他,真是冰火兩重天。是君心難測?還是于禁得罪過曹丕?
大膽猜測下應該是于禁平時治軍較嚴,不知道什么時候得罪了曹丕,曹丕一直耿耿于懷。再加上他又戰敗投降,辜負曹操厚恩,曹丕想為先父出口氣。
曹丕應該只想羞辱下于禁,沒成想于禁氣性太大,居然被活活氣死。曹丕也很氣憤,本想開個玩笑,你居然直接死了,白白讓我背上暴戾寡恩的名聲。故而曹丕一不做二不休,直接給于禁上了個惡謚。
裴松之也認為于禁肆意殺害舊友,為人暴虐,被上惡謚,算是恰如其分。
綜合以上,于禁被活活辱死,再惡謚加身,一點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