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會說話沒人傾聽?
會議發言沒人理會?
向女神表白被秒拒?
為什么?自己總是活的像個小透明?
那是因為,沒有掌握說話的技巧。
什么?說話不是張嘴就來嗎?還要技巧?
那當然!不然,為什么一些人總是像個毫無存在感的小透明,說什么都無人理會;而有一些人則像自帶閃耀光環的大神,說什么都能讓人信服。
我不想做小透明,想要成為大神!有什么辦法?
很簡單!美國著名的政治和商業語言策劃大師——弗蘭克·倫茨,在他的著作《說話的力量》一書中告訴我們,提升自我表達,加強語言能力只需三個字:「簡」、「信」、「序」。
001「簡」
顧名思義,簡就是要簡明,簡化。
我們在工作或者生活中,似乎總是怕對方聽不懂,一上來就噼里啪啦的一大堆話,結果對方一下子就蒙了,就別說理解了。比如說我休產假前和同事交接工作,其中一項是社保。因為涉及到職工的切身利益,我怕出差錯,就一直一直說,結果說完了,同事一臉的茫然不解,因為他完全沒接觸過,而我說的時候又夾雜著不少專業的名詞。后來我調整了自己,分步驟給他講:第一,這樣做,第二,這樣做。很快,同事就能上手了。
所以說,看似說得多,反而沒有說在點上,而說的少,卻是將內容簡化,突出了重點。由此可見,在表達自己的時候,盡量精簡你的話,用詞簡單明了,口語化,能讓人秒懂。
002? 「信」
這里包含兩層意思:可信與信念。
第一,信念。
人無信不立。建立信任感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然而一但建立了信任感,那么你所說的一切就更容易讓對方接受。
舉個小例子。在我們家,孩子更愿意聽我的話,而不是他爸爸的。因為,他成長的這五年,我答應他的事情基本都做到,有些因不可抗因素導致食言的,我也會認真向他道歉,并給予彌補。比如,吃完飯能看半小時動畫片,那就一定能看半小時。比如,堅持每天刷牙,就能吃一顆棒棒糖。比如,答應晚上講睡前故事,那么哪怕我已經累得要死,還有工作要做,那也會給他講完故事,等他睡著了再做自己的事情。而爸爸則很隨意,答應帶他出門玩,卻臨時說自己做有事不去了,答應給他買雪糕,卻說對身體不好,不買了,答應送他上幼兒園,卻因為起不來床換我去了。然后,現在,他說什么。孩子總是回一句,又是騙我的吧?而我說的話,孩子總是很快去執行。
建立信任很難,毀掉信任確很容易。所以,每個人都要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說到就要做到。如果實在出現了無法控制的狀況導致食言,那么,一定要第一時間做出有效的解釋。千萬不要自毀信用度。
第二,信念。
說話要讓對方產生認同,那就要抓住對方的心理。記得,我第一次參加演講比賽,就快上場了,可是看著禮堂里密密麻麻的人,就開始膽怯了。這時候,我爸說:“等你上臺了,你會發現,你根本看不清這些人,就當他們不存在就可以了,按之前的練習來就很厲害了。”我鼓起勇氣,上臺,果然,臺上的燈很亮,我根本看不清相對黑暗的臺下。這下就鎮定下來,開始演講,然后得了一等獎。
所以,抓住對方的心理,才能把話說到別人的心坎里。
003? 「序」
序就是說話的順序,不一樣的順序會讓人產生不同的理解。
網上有個段子:“如果你說一個女大學生晚上去夜總會陪酒,聽起來感覺就不太好,可如果你說一個夜總會小姐白天堅持去大學聽課,就滿滿的正能量了。”這就很好的說明了說話順序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因為顛倒了說話的順序,很有可能會給別人帶來困擾。
比如,員工小李急匆匆的跑到老板辦公室說,“老板,A公司的劉總今天不來簽約了……”老板一聽整個人都不好了,這幾個月的努力白費了!然后小李又說“劉總說今天公司有事,簽約時間改為下周一。”如果你是老板,你會怎么樣看小李?如果小李說“老板,A公司的劉總因為公司有事,所以改成下周一再來我們公司簽約。”是不是更好一些。
所以,在你想傳達一些不好的消息時,應該先說原因,再說后果和結局。而在說重要的事情時,應該先說結論和決定,再說原因。
總而言之,想要自己的說話更有力量,那就要學會運用三個字“簡,信,序”:精簡你的說話,說到做到,注意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