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鮑勃·迪倫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說過這么一段話:
As a performer, I've played for 50,000 people and I've played for 50 people and I can tell you that it is harder to play for 50 people. 50,000 people have a singular persona, not so with 50. Each person has an individual, separate identity, a world unto themselves. They can perceive things more clearly. Your honesty and how it relates to the depth of your talent is tried.?
作為一個表演者,我為5萬人演出過,也為50個人演出過,我可以告訴你們,為50個人表演的難度更大。5萬人擁有的是一副面孔,50人卻并非如此。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不同的身份,有著自己的世界。他們能更清楚地感知事物。你的真誠以及這份真誠與你全部才華的交融在接受著考驗。
我開始覺得,長久以來一直尋找的“傾聽”感,在這個交流活動中,或許能夠得到答案。
~~~
第一天
假設有一個初二的孩子,她由于英語成績不太好,被家里人介紹、要跟你來學習外語課。她走進屋里,你該怎么跟她打招呼?
我:同學你好!初次見面,我是你的英語老師。你的家里人把你推薦給我……
Y:等一下,我得叫個停。我明白,你想要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很好地展現你的專業性,這非常好。但這樣你就把她推到了你的對立面上!她一開始來這個課的時候,就有一定的抵觸感和孤獨感,而一開始就提她不太愿意面對的家長,你一下就失去了她的信心啦。你要照顧到這種感覺。你再試試?
我:同學你好!你渴了么,我給你倒杯水?今天路上很遠吧?我的屋里養了一只貓,給你介紹一下它~
Y:等一下,我需要再叫個停。我明白你是想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來拿出你的關懷和體貼。但是你的一切都有一種很強的“提供”感。來上課的人可能確實不渴,來的路上可能確實不遠,而且她可能會害怕貓或者對貓過敏。
我:嗯…………對,確實有可能有對貓過敏的情況在。如果來上課的人有說明,我就會幫她把貓拿走。
Y:但其實這樣做還是“替別人做了決定”。或許這個來上課的人確實很怕貓,但是你可以問問她:“需不需要我把貓拿走呢?我可以這樣抱住它,你可以在它被我控制住的情況下來摸一摸它,當然如果你還是覺得不舒服,我會把貓放到你看不到的地方去,或者我們可以去一個沒有貓的地方繼續。”
我:確實很難,這一切的核心都是“我在為對方考慮,而且確實去探究對方現在的需求是什么”。
Y:是的。在教課的過程當中,和學生形成情感聯結是特別重要的,很多時候甚至比講課內容本身還要重要很多。一旦形成情感聯結,在你們交流的時候,會很容易取得特別棒的效果;這個情感聯結一旦沒有形成,即使講得很好,孩子也很可能沒有辦法聽到你的聲音。
情感聯結的核心在于傾聽。但是究竟該怎樣才能下意識地去進行傾聽呢?這一切確實還挺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