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到過的對愛最好的闡釋來自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
斯科特.派克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杰出的心理醫生,他從自己近二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汲取智慧,在書中對愛下了定義:愛是為了促進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斷拓展自我界限,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意愿。因此,愛是一種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心智成熟的旅程);愛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不愛自己的人,也無法愛其他人。
定義中所謂自我界限,是人對自身與社會的關系的認知。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是沒有自身與外部世界的分別心的。我們餓的時候,會感覺整個世界都在挨餓;我們哭,整個世界都在下雨。這是一種真正的物我交融的境界。隨著我們漸漸長大,我們開始意識到,不僅是有形的肉體,就連無形的精神、意愿、能力也有自我界限。我們變得獨立,也變得狹隘、自我、孤獨。我們渴望打破自我界限,重新達到生命的和諧。禪宗的核心要義之一是要破“我執”,經過修煉后重新回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一種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
西方哲人也有類似的思考。大哲羅素說,人的生命應該像一條溪流,不斷向前延伸流淌,漸漸變寬,匯入大海,無邊無垠。岸作為溪流的邊界,在這一過程中不斷被擴寬淡化,直至消失。人將自己的激情融合進世界的激情,將自己的生命匯入人類的生命。這便是人這一生最好的歸宿。然而,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有些人終其一生只是小溪流,甚至日漸萎縮,甚至踟躕不前變成死水一潭。自我界限就像厚厚的蟬蛹,只有從內將蛹捅破才能看見陽光,感受和風,實現生命華美的蛻變。
如何長久的打破自我界限呢?羅素的回答是廣泛的個人興趣,斯科特.派克的回答是愛。愛是兩個人的取經路,愛讓我們在融入他人生命的同時保有自身的獨立,愛是恒久的愿望,也是不竭的力量,將自己和對方的世界不斷開拓。
在此,作者澄清了一個普世的誤解:男女之間的激情之愛不是愛。所謂墜入情網,一見鐘情的戀愛感覺,其實是在激情的幫助下,部分自我界限暫時崩塌的結果。藉由此,個人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二為一了,我們感受到對方的生命,寂寞孤單自此遠離,新世界的大門由此開啟。正是這種感覺混淆了我們的認識,誤把短暫的激情當做長遠的愛。當激情退卻,我們又會慢慢回到自我界限之中。
激情的本質是生殖沖動,是肉體欲望。這是戀愛的開端。它允許我們在對他人的精神世界缺乏了解的情況下,產生愛的感覺。這感覺后續如何發展,激情就愛莫能助了。肉體之愛是精神之愛的引路人。未能完成這一轉換的兩人,就成為世間只靠一張結婚證維持婚姻關系的夫妻。
真正的愛,著眼于兩個人各自的自我界限的拓寬,彼此幫助對方成長為更好的人。王小波說,人生是一段漫長孤獨的旅程,你要找本有趣的書來讀。小說里是用這個比喻說明找對伴侶的重要性。讀完這本書后我覺得,伴侶光是一本有趣的書還不足夠,因為有限的書總會讀完的,還必須得是無限連載的書才行。七年之癢的出現,大概是因為在七年的時間里,對方的身體和靈魂里的每一個角落自己都探索過了,再沒有新奇有趣的東西能吸引自己了。
許多感情的悲劇說到底是個人生長停滯的結果。
這本書還解決了一個我對愛的困惑,愛在根本上到底是自私還是無私?
王小波寫給李銀河的情書里說:“要,對我來說,就是給啊,你要我什么就是給我什么。”為對方付出的那一刻,回報就已經降臨。
就好像菩薩普度眾生,看上去她是在度人,其實她也在度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