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信息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信息傳播的方式多樣化到讓人眼花繚亂,據統計,微信公眾號以及突破1000萬的規模,每天仍然在以1.5萬的速度增加,從2011年到2016年,整體網民規模從5.1億達到7億;移動網民規模從3.6億達到6.3億。
在新媒體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更多的人把對渠道的追求當做是媒體發展的終極目標,因此全面撒網般地對微信、微博、app、網絡直播等新媒體狂轟濫炸。然而,有流量和粉絲的公眾號粉絲越來越多,沒有流量和粉絲的公眾號也越來越難做。渠道的全面鋪張并沒有帶來想象中的影響力。許多公眾號的發展也似乎出現了停滯不前的局面。
確認受眾群體
在這場充滿較量的新媒體發展中,有的出現瓶頸,有的卻像白蓮花一樣傲然躍入公眾視線,從此讓人不能自拔。其中不乏papi醬這樣通過視頻路線走紅的微博紅人,這個“集美貌與才華于一身的女子”在好多人紛紛在自媒體摸索中停滯不前的時候,開通公眾號僅4個月,公眾號粉絲活躍量達287萬,也有咪蒙那樣釋放毒雞湯讓人欲罷不能的自媒體公眾號,也是4個月創造了70篇閱讀量達到10萬的奇跡,等等。
仔細分析后不難發現他們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這些人懂得受眾的心理需求,跟受眾形成了一個共同的情緒宣泄口。在《新媒體新產業新技術媒體融合高層論壇》上,記者采訪了河南大學李彩鳳老師,李老師表示,新媒體的發展首先要先確定自己的受眾群體為哪類型的人,有了明確的受眾群體才能做更貼近受眾需要的內容,從才會有長久的讀者群。雖然我們想努力成為全民皆愛的小可愛,但是現實也是殘酷的,我們終歸不能像國民老公王思聰那樣吸引無數迷妹,所以就先傲嬌的選擇好自己的受眾群體。
做有態度的新媒體
在紙媒艱難轉型與新媒體雨后春筍般出現的當下,除了無厘頭的搞怪,我們也要堅持做真實的內容,回歸本真,做有態度有內容的新媒體。李老師認為,內容是媒體價值的基礎,當新媒體平臺在技術上差異不大時,一個在內容上有眾多選擇,富有創意以及專業制作水平的新媒體平臺,配合消費的方便性,才能在新媒體環境中勝出。現如今的讀者群體是相對理性的,在信息層出不窮的今天,如何讓自己的內容被更多的人認可也是需要媒體人的不斷探索。
江湖渠道已定,內容為王
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新媒體的方向也有了改觀,逐漸從對渠道的瘋狂追求回歸到對內容的精致打磨。內容決定了新媒體發展的延續性和可發展性,對于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好的內容不僅能吸引到讀者,也能形成彼此的相互信任,最后成為長久的互相陪伴。
正如中央財經大學新聞系主任譚云明老師所說,新媒體如果想像傳統媒體那樣有很強的社會信賴感,那么真實是必需的前提,尊重真實是新媒體提升自身可讀性的必要準備。而清華大學王君超教授則同時提出:技術、內容、渠道、平臺關系中,依舊是內容為王。
這是一個信息越來越多而信任越來越搖擺不定的時代,一個平臺倒下就會有另一個平臺站起來,無數的平臺來來去去也帶不走一片云彩,因此只有堅持內容為主才能在挑戰中取勝。
在前不久剛過去的淘寶網紅頒獎典禮上,重慶晨報稱微博網紅大會簡直就是面部打假大會。說好的清純可“耐”,明艷動人、面若桃花最后竟然變成了油光滿面、身材壯碩,果然信任的小船說翻就翻。
估計又有一大波的宅男粉絲要哭暈在廁所吧。與其像淘寶網紅一樣見光死,不如沉下心來回歸媒體的初衷,好好做新聞,做好的新聞,用內容吸引受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