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我的狀態是這樣的:
清晨6:00鬧鐘響,打開荔枝FM或者喜馬拉雅,一邊刷著牙,一邊聽著音頻課程,講著某個專業的名詞和新的現象概念,思想還滯留在枕頭的那一襲溫存,回憶著昨晚的夢。
早餐匆匆順了一袋面包,上了地鐵,打開插座學院的課程,昏昏欲睡的聽著里面講著如何提升寫作技巧。地鐵里放著低劣的洗腦廣告,擁擠的人群,和一雙雙同樣沒有睡醒的眼睛。
晚上的直播課程,聽著大家的插科打諢,偶爾能冒出一些還不錯的概念,覺得還是蠻好的,又接收了新知識。
“叮嚀”一聲,微信發來老友的消息:“嘿,好久沒聚了,下周二咱幾個老同學吃吃飯,唱唱歌呀?”翻翻日程,不妙,下周二有節直播課程要聽,還是不去了吧。
前些天收到朋友的禮物,一張祝福卡片上,寫著:“愿你除了工作,還有詩和遠方”。
猶如一記猛拳,重重砸在腦門,細細回想每次和她見面的場景,哪一回不是在談論著工作、晉升、前景,就是在細數工作中的不公和隱忍。
我也想看看遠方,去感受美麗的風景和人文;也想在周末的下午,擺弄花草和畫筆,勾勒一副愜意生活的畫卷。然而,好像還有更重要的事情沒有做,還有很多目標沒有實現。
于是,我拿出計劃本,看著月初寫下的本月計劃,每一周都有繁重的學習任務,要學職業相關的專業知識,要學職場寫作,要學溝通與表達技巧,要學PPT、excel等辦公軟件,要學……
好累。
不知從何時起,我的微信關注了很多的成長類公眾號,有講職場心得和道理的,有講職業技能提升的,也有講行業經驗和潛規則的,每天小紅標總是提醒著自己要去一一都翻看一遍,生怕錯過什么精彩的文章和思想。從最初的細細品讀,到現在的一目十行,再到打開就大概知道文章要表達的意思。堅持了這么久,終于印證了一句話:“聽過這么多道理,卻始終過不好這一生”。
公眾號有個有趣的現象,大概在2年前,剛關注它們的時候,有很多干貨,不管是職場道理類,還是必備技能類,我是真真實實學到了東西的。后來,公號越做越大,粉絲越來越多,我開始讀到一些軟文類的偽干貨,各種知識付費的視頻、音頻課程甚囂塵上,每天都能點開好幾個課程推薦的偽干貨文章。
對于信賴的公號推薦的課程,一開始我還是信任的。
因此,那一段時間,我短時間內陸陸續續買了5個課程,每天聽課、學習,地鐵上、臨睡前、午休時,無時無刻不在聽著這些知識大咖的分享。
終于,在持續這樣的狀態半年以后,我焦慮失眠了。每到深夜,每個凌晨,我都無法入眠,細想著學習計劃的清單還有好多項沒有畫對勾,就覺得惶恐。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也會反思自己為何要堅持學習,為何要學習清單上的這些課程,又為何在堅持一段時間后,出現了焦慮的癥狀。
因為,我太想擁抱成長后的成果了。換句話說,就是太急于求成。
這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也是一個人人都可以成為品牌的時代。這是一個充滿機會的時代,也是一個高速膨脹的時代。一不小心,就會迷失自己。
忘記初衷,閉上眼睛奔跑。
對外而言,網絡課程質量參差不齊,部分課程水分含量較大,一個很簡單的概念、現象,大咖可能會花一節課的時間來講,無疑形成時間浪費。網絡課程內容大致相同,沒有差異化,精彩度也是不盡如人意。概念和理論,也是換湯不換藥。
其次,微信公號里永遠不缺的就是職場道理類的文章,其實說來講去,就是那幾個最樸實不過的觀點,套用到中國傳統文化都是可以的,并不具備時代的獨特性。舉個例子,比如很早之前流行的“圈子不同,不必強融”的道理,也可以用老祖宗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一言以概之。
對內而言,我們看到很多被包裝的大咖,對于他們因為某一項技能而開掛了般的職場歷程蠢蠢欲動,認為獲得這項技能真的是很有必要,仿佛學會了馬上就能升職加薪,或者搞個副業,賺點外快。就自我認定自己一定要學習這項能力,只要某一篇課程推薦的軟文寫得特別帶勁兒的,就一定會報這個課程。
然而,我們是否想過,這門課程是否適合自己。
抱著滿腔熱血,感覺自己在成長,在進步,然而并沒有什么卯用,閉著眼奔跑,永遠也到不了目的地。
經歷了之前的焦慮,我開始嘗試減法原則來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
首先,仔細甄別想學的內容,按照重要度、意向度做簡單排序,將學習的版塊分到不同的時間階段,降低短期的學習壓力,循序漸進。
其次,甄選學習的途徑、課程,網絡課程參差不齊,工作后的時間很寶貴,選精品學習。
最后,定期復盤總結。模塊化學習的好處就是,集中精力突破一塊知識點,做好總結和復盤,慢慢的轉化為腦中固有的知識。
成長是滿足內心的精神需求,追逐進步的青年,都不希望自己渾渾噩噩,得過且過。而所有的努力、奮斗,都是為了自己(以及家人)生活的更好。
一切為了生活,就不要以透支身體為代價去奮斗,也不要忽略了成長的過程,其實也很美好。別想著一步登天,既然最終要回歸到最想要的狀態,比如,看看風景、喝喝茶,那就不要犧牲掉享受慢時光的機會。
生命的流逝,每一秒都在進行著。不要閉著眼奔跑,一面學習,一面生活,享受過程,找準這個平衡點,你可能收獲的比預期的還要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