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一夜之間,范雨素這個名字進入了大眾視野。
4月24日,她的文章《我是范雨素》在微信公眾號一經發表,閱讀量迅速竄達十萬加。或許對很多自媒體大咖來說,十萬加并不是一件難事。但對于一個僅有初中學歷的顛沛流離的農民工來說,這是極其難得的。有兩家出版社,甚至連夜打電話找她出書。
或許我們正在見證一個農民工作家走紅的過程。
百度百科已迅速添加了“范雨素”詞條,意味著你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到她的個人經歷。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這是文章的開頭第一句話,語言的樸實、精煉、波瀾不驚打動了無數讀者。很多讀者直呼過癮,看她的文字有一種無聲的力量,既心疼又震撼。
范雨素,原名范菊人,湖北襄陽人,十二歲那年因看瓊瑤老師的作品《煙雨蒙蒙》自行將名字改為范雨素。今年44歲,在北京做育兒嫂,住在城中村,獨自帶著兩個女兒生活。
你是否發現,她的經歷和英國著名作家J.K.羅琳有著頗為相似的地方。
J.K.羅琳,這個偉大的女性,她創造了讓世界為之傾倒的魔法世界。
兩人相似的地方有如下四點:
第一 從小喜歡看書,喜歡文學
范雨素的童年就是和小姐姐腳對腳躺在床上看小說。眼睛看累了,就說會兒閑話。童年唯一讓她感到自豪的事,就是八歲時看懂一本豎版繁體字的《西游記》。即使沒有人表揚她,她也為自己感到驕傲。后來,不光看知青文學,還看《魯賓遜漂流記》、《神秘島》、《霧都孤兒》等等,通過看小說,了解中國歷史、世界歷史。甚至只要報一個地名出來,她就知道在世界上哪個大洲。
J.K.羅琳從小也喜歡看書、寫作。羅琳小時候是個戴眼鏡的小女孩,相貌平平,非常熱愛學習,有點害羞、流著鼻涕、還比較野。6歲時發表了處女作,一篇叫做《兔子》的故事,主角是只兔子,叫Rabbit。熱愛學習的羅琳在學校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風順,同學們有時奚落她、孤立她。孤立無援的羅琳只能靠學習來讓自己忘掉學校里的不快,也許是因為這樣,逃避了這些的羅琳對文字顯出了非常積極的興趣,她在很小的時候就與文字結伴而行了。
第二 都當過老師
范雨素在自述中說十二歲時母親讓哥哥托關系為她謀了一份民辦老師的工作,在一個偏遠的小學教書。20歲那年,因為不能忍受在鄉下坐井觀天的枯燥日子,決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離開了老家,去了北京,開始了顛沛流離的一生。
J.K.羅琳早在大學里就曾因實踐活動而前往巴黎教英語,這是她首次任教。后來,又在葡萄牙的一家英語學校當了英語老師。后又輾轉利斯學院教學。
第三 ?婚姻不幸,獨自帶著孩子堅強地生活
范雨素無法忍受丈夫的酗酒和家暴,帶著兩個女兒勇敢地離開了。她清楚未來的路只能由她自己一個人獨自承擔。然而,傳統社會帶著中國五千年的三綱五常下的歧視、母親無能為力下的親情的淡薄都無法熄滅一個熱愛生活的人追求自由的美好。
J.K.羅琳與丈夫喬治·阿朗特斯離婚后,還花了9個月的時間接受行為認識治療,靠著政府每周103.5美元的資助獨自帶著女兒生活。艱難可想而知。
第四 生活現狀不曾碾壓對文學的熱愛
范雨素說,活著就要做點和吃飯無關的事。是的,她就是這樣,把文學當做精神世界的救贖。一有時間就寫文字,用紙筆寫,寫認識的人的前世今生,寫下了10萬字的長篇小說,她打算取名《久別重逢》(未發表)。她說自己上學少,寫這個只是為了滿足自己。若不是對文學有深沉地熱愛,又怎會這般執著?
J.K.羅琳在年僅24歲時就有了創作哈利波特的構想。多年后,經歷了種種人生低谷,母親去世、婚姻破裂、身體不適。她依然沒有放棄對寫作的鐘情,哪怕沒有經濟來源靠政府資助度日。生活現狀從來沒有打敗過她,無論現狀多么悲慘,還有文學不離不棄。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范雨素會成為第二個J.K.羅琳嗎?
因為哈利波特,J.K.羅琳從一個貧困潦倒、默默無聞的“灰姑娘”,一躍成為盡享尊榮、財產超過英國女王的作家首富。
那么范雨素這個中國農民工作家的前景會怎樣?
中國文壇會以怎樣的姿態迎接這樣一位虔誠的文學愛好者?
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試卷,民眾是主考官。大社會從來不缺乏小人物。百家爭鳴的時代,給予了小人物更多表達自我的機會。讓民眾有機會認識一些用文字表達生命的尊嚴和敬畏的人,我們都應該感謝互聯網。
無論范雨素的命運以何種方式繼續,中國人認識了這樣一個人,她生活在社會底層,依然熱切的用文字抒發情感。
與她而言,成名這種事,從沒想過。正如她自己所說:我不是寫文章的人,我靠苦力謀生。她只是想用文字滿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
我所希望的范雨素的前景,便是可以自由自在地繼續寫作,每一個熱愛文學的善良的人,都值得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