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儀式感,可能很多人會說,都啥年代了,用不著這么矯情了吧,就連我自己在幾年前都曾想:現在時代不一樣了,不需要那么多的繁文縟節。可現在我卻越來越覺得很多的儀式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該好好的重視和傳承。
??????? 故鄉的風俗里其實有很多或大或小的儀式,只是人們已經越來越淡忘或者儀式已經漸漸變味,想來不禁讓人有些惋惜。
??????? 就從一個新生命的降生開始說吧,在故鄉嬰兒出生三天后,可以進行第一次比較隆重的沐浴,俗稱“洗三”,一般會請家族里比較德高望重的長輩來,以表示對新生嬰兒的重視,同時沐浴的水里面會放入一些艾草之類的物品,最讓我驚訝的是要煮很多的雞蛋,將雞蛋剝了殼,從新生嬰兒的頭部一直滾到腳,據說這樣會讓嬰兒長大后皮膚好,這其中的科學依據我無從考究,但我想親人這樣做表達的是對新生命的祝賀和期盼。主人家還會多準備一些雞蛋,并且這些雞蛋的外殼是用紅紙染紅了的,分給左鄰右舍的小孩們,寓意著吃了這個雞蛋,以后就和這個小嬰兒成了好朋友。現在的孩子都是在醫院的產房出生,估計都沒有了這樣的儀式,當然我并不是否認醫學的先進和醫院的醫護條件,只是覺得一個新生命的降生是一件值得喜悅的事情,沒有了這樣的儀式,似乎少了點什么。
??????? 在嬰兒長到一周歲的時候,我們還有“抓周”禮,這一天家里會宴請親朋好友,孩子的外婆則會為孩子準備四季的衣賞,父母會給孩子準備紙、筆、算盤、玩具等等一些有寓意的東西,滿滿的一桌子,讓孩子自己去抓,看孩子最終選擇了哪一種,借此來預言孩子將來的志向。比如說孩子選擇了筆,親朋則贊賞孩子將來定是個好讀書的文化人。當然現在看來這個并沒有充分的科學依據,但卻是父母對孩子寄予的殷切希望和美好的祝福。但如今這個儀式已經越來越少見和簡化,有時候大家為了圖個喜慶就直接放上一疊錢讓孩子去抓,以此來證明孩子長大了能掙大錢。神圣的儀式感就因為這一疊鈔票變得有些俗氣了。
??????? 到了該上學的年齡,孩子進入學校開始讀書寫字學知識,古人會有隆重的拜師禮,是要給老師叩頭行禮的,講究“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雖然說如今已經不存在這樣的禮儀,但應該還是保留一些儀式,至少要讓孩子感受到上學讀書這件事的重要性,讓孩子內心里覺得應該尊重老師,尊師重教曾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如今卻大大的變味了,其實孩子對待老師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于受自己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心底里沒有對老師的尊重,言談間表現出老師就是一個幫他們帶孩子的人,那么孩子覺察到了父母這樣的態度,他還會真正的去尊敬他的老師么?
??????? 孩子長大成人,步入婚姻之時,婚禮這個重要的儀式當然是必不可少的,婚禮不僅僅是宣布一對新人從此進入了婚姻生活,更重要的是要讓新人明白從今往后應該怎樣去用心經營自己的家庭。不管是媒人介紹還是自由戀愛,婚禮前的那些看似復雜的儀式其實是在告訴一對新人,結婚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是要用心對待的,從此身上又多了一重身份,肩上又多了一份責任。一個富有儀式感的婚禮會讓人永遠記住,在后面長達幾十年的婚姻生活中,柴米油鹽,鍋碗瓢盆的日子里,它還可以讓你保留一份美好的回憶,讓你有勇氣去面對婚姻生活里的艱難困苦。當你親手掀開新娘的面紗,內心里是否在想:這就是余生要和我一起度過的人了。當你雙手奉上一杯茶,改口叫“爸爸”“媽媽”的時候,你是否在想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好好的孝敬二老。當然并不是要求婚禮要多隆重和奢華,這里強調的是儀式感,讓人能肅然起敬的儀式感,而不是簡單層面的熱鬧和繁瑣。
??????? 如今最讓人覺得變味了的恐怕是老人的喪禮,本來生老病死這個自然規律我們無法改變,當老人走完他人生的這一程,去到了另一個不為我們所知的世界,我們心中會充滿無限的哀思和懷念。本來喪禮應該是親朋來對逝者的緬懷和悼念,現在卻變成了生者的變相攀比和炫富,我不反對老人的喪禮應該隆重一些,因為那是對逝者一生的緬懷和對亡靈的尊重,但有些環節卻完全變了味道,讓人覺得啼笑皆非。比如說老人走后要停靈幾天才能下葬,在這幾天里要請法師做法事,要請電子樂隊,在這個過程中老人的親屬們要給法師和樂師份子錢,本來這是一個自愿和隨心的事情,現在卻變成了攀比,要看誰出的多,誰就更有面子,試問如果真的出的錢越多越能表達對逝者的追思之情,那在老人還活著的時候,你是否常常來探望了,是否給了老人經濟上的支助?從前在老家,如果誰家有老人去世,左鄰右舍都會過去幫忙料理,因為主人家沉浸在悲痛中,難免考慮不周,如今過去的卻是拉攏生意的經紀人!在一切朝“錢”看的時代里,最珍貴的感情卻被棄如敝履。
??????? 人一生中需要經歷許多的事情,這些大大小小的儀式讓人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和生活的美好,社會快速發展,儀式當然也需要與時俱進,但希望人們改變的只是形式,傳承的是精神,不要反其道而行之,如果丟掉了儀式的靈魂,縱使在形式上花樣百出,那也不能給人心靈上觸動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