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看《非誠勿擾》,有一期男嘉賓是美籍華人,博士,一上場嘻笑作鬼臉,像個孩子。他向2位女嘉賓拋出一個嚴肅的問題:如果你獲得一筆巨款,比如一千萬,你怎樣安排?
一位說“我會給父母買一套房,父母養大我很辛苦,他們沒住過好房子。剩下的存起來?!迸钨e說到父母沒住過好房子,聲音哽咽。
另一位說“如果我有了這一大筆錢,我消費上也不會有什么不同,錢就放在那兒,該怎么過還怎么過?!彼龑疱X無感。
男嘉賓聽了,笑意全無,代之以失望的表情。說了一番話,令人意外:為什么?為什么這么大一筆錢自己放著,不去幫助需要的人,這么多錢,為什么不用來作很意義的事?
他放棄牽手,黯然退場。
金錢觀折射價值觀,以價值觀擇偶,呈現不一樣的劇情。
男嘉賓提的問題看似簡單有趣,卻可以透過回答,輕松了解女嘉賓的價值取向、社會生態位、思維水平、格局、智商情商和財商,獲取大量有價值的信息。
一個高明的提問!
人的差別,你總不能忽略。
一個人信什么決定他取舍什么。
對一個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是最重要最有價值的,關鍵期的陪伴缺失,遺憾終身。
父母的陪伴是免費的,不需要付費,但其實父母的陪伴是有成本的,付出代價的。有時,陪伴孩子而放棄或失去的利益十分巨大。不同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成本是有差異的,有的差異巨大,父母時間成本高的孩子,反而“買不起”父母的陪伴,或者說與同等時間的收益比,孩子不配享有父母的陪伴。
舒心亭曾經在少年法庭聽到三個少年犯的陳述,三個孩子結伙犯罪,之前相互不認識,分別來自不同地方的鄉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只在春節回家幾天。心理輔導員問他們記憶中最愉快的事是什么?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三個孩子都講到小時候父親帶自己玩是最愉快的事,一個孩子說他長這么大,父親只帶他去過一次公園,玩得特別開心。另一個孩子說有一次跟爸爸通電話,爸爸正犯胃病,他心理特別害怕失去爸爸,說爸爸你回家吧,爸爸說我要苦錢,苦到錢給你造房子,過幾年給你娶媳婦,孩子聽了心理特別難受,哭著說你回來吧,我不要新房子,只要一家人在一起。那一次,輔導員引導三個父親擁抱各自的孩子,開始,他們身體僵硬遲疑,后來抱緊了。
對許多父母進城務工的農村孩子來說,父母陪伴成為享受不起的奢侈品,富家孩子又如何?
舒心亭見過一個富二代,正值青春期,父母資產數億,鬧離婚,他判給了爸爸。爸爸給他一幢獨棟別墅讓他單獨居住,姑媽照顧他日常,用錢找姑媽要,要多少給多少。如果他安于這樣的生活,他應該是每天放學回到一個人的家,在若大的別墅里寫作業、睡覺,不說話、不給爸媽添麻煩……
他卻不能安于獨處,逃離學校,投入一幫哥兒們的懷抱,哥兒們唱歌喝酒打牌打架,他喜歡跟著玩,哥兒們喜歡他買單。
家是有爸媽的地方,他的家只有房子。富豪爸媽的時間太貴了,貴到他買不起他們陪伴的時間,他只買得起小混混們的陪玩,而其實他付出的價實在太高,金錢之外還付出了青春。
舒心亭多年前就注意到,農民富一代中重視孩子教育的大有人在。一次走訪企業,聊到子女教育,一位老總說我們這一代農民作企業的,文化低,不懂教育孩子,也沒有多少精力和時間給孩子,我是多方打聽找到一位退休優秀老師,我把孩子托付給她幫我教育,錢不成問題,三年了,孩子非常出色,好幾個老板學我的作法,為孩子找個好老師。這些農民企業家低調務實,在一個行業深耕,經過二三十年的穩健發展,許多都成長為行業龍頭,在培養下一代方面,也有自己務實的良策,走市場化道路,購買優質教育服務。
有一位媽媽,是鼓干教師,職業生涯中取得過驕人業績,身上光環閃耀。中年以后,在一次接受心理教練輔導時,談到在孩子成長過成中,自己作為母親角色的缺席,痛徹心扉的懊悔,為了事業,將兒子從小交給年邁的母親帶,兒子青春期,自己也不在身邊,孩子曾一度沉溺網絡游戲,影響學業。
她說,當我聽說有位媽媽,面對職業發展和孩子教育發生沖突,難以兩全時,毅然選擇辭職回家,陪伴孩子成長,我覺得這個選擇太正確了!如果可以重來,我一定選擇陪伴兒子成長!
舒心亭見過好幾位這種類型的媽媽,年輕時忘我工作,對孩子幾多疏忽,孩子成年后,反思自己的過往,生出無邊的痛悔,總是未曾開口淚先流。
有一種被稱為哲學咨詢的新的助人方式,正在幫助人們疏理思想上的困惑、沖突與感受,整合生活中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