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事(三篇)

文/林深月明? ? 圖/網絡

大約是小學三四年級時,家里來了客人,父親便叫我去給客人戡茶。茶滿七分,雙手遞上,或許是父親讓我從小就要懂的待客之道。我喜歡家里的茶杯,那是細白的內瓷,杯外著淺黃色釉的陶瓷杯,圍繞著蓋提杯蓋上寫有“茶可以清心”五個字,是清秀的行書。父親告訴我,這幾個字是可以來回讀的:茶可以清心;可以清心,茶;清心,茶可以;心,茶可以清。細細地讀,茶里有了古雅的意趣。我像是得了寶貝一樣慢慢地品,對茶也有了喜歡,小小的年紀也仿佛只愿心清一般。

從來都沒有仔細去研究過茶及喝法。但記憶里對茶香倒有幾個場景讓我回味,像是一些舊的膠片,在過往的時光里滲透出淡淡的茶香。

那一年在灌陽鎮中實習,快要結束時,聽說東方紅水庫風景好,想去看看,幾個同有此心的同學便結伴前行。

先是到了水車的一戶村子山邊的人家,那是同學的親戚家,這村子里多姓唐、蔣、文,同學說喊她親戚唐伯好了。家是木頭搭建而成,土墻已斑駁,土墻上流下黃黃的泥水。屋內,主人家在堂屋的火塘前燒著火,火上架著一口又黑又大的鐵鍋,里面放了些帶殼的花生,還放了一些沙子,唐伯用粗大的鍋鏟有節奏地翻抄著花生和沙子,他說這樣炒能讓花生受熱均勻,花生香脆。唐伯娘在一旁抓了一些打油茶用的茶葉,那茶葉是茶芽以下的粗枝大葉,淘洗了一番,把茶葉放進一個不飾花紋的粗陶瓦罐里,又倒入門前井里的清水,放在火塘邊煨煮,柴火燒過之后火塘里堆滿了紅紅的火星,茶不時就開了,茶味散開,滿屋生香。我們的茶杯是平日里他們打油茶用的碗,比我們吃飯的碗稍小,我和我的兩位女同學一個男同學吃著沙子炒的花生,喝著茶,茶釅如紅酒,那一晚上說的話比幾年同學下來說的話還多,特別是那個男同學,平時不怎么交流,記得他說我們原來是如此平和,不似平日里所看到的那樣高傲。我和兩個女同學笑了,哪有什么高傲,普普通通的同學,話說就要畢業了,你才認識我們呀。

屋外,四月的雨淅淅瀝瀝地飄灑著,山村還頗有些春寒料峭的意味。圍坐在火塘前,唐伯也不時和我們說上幾句話,這樣的夜,溫暖、安靜,茶香暖了夜色里山間一木屋,也綿延至多少年后想念那個夜晚那些同學那戶人家的我的心里。

第二天早上喝油茶時,唐伯娘照樣在火塘里煨了一瓦罐茶。喝罷油茶,唐伯披上蓑衣戴上斗笠就招呼著我們上船了。雨仍然淅淅瀝瀝地下著,只是這雨不再像昨夜落在黑黑瓦脊上的雨。男主人站在船頭,把竹篙深深地插入清清的水里,又緩緩地拉出水面,水面上微泛著薄薄的水霧,空氣里蕩漾著濕濕的氣息,我和一個女同學撐著一把傘站在船頭一旁,看雨絲從綠綠的樹影里斜斜地落進唐伯的蓑衣里,又滴落在船舷上,唐伯的腳上穿了一雙打著灰色補丁的解放鞋,已經被雨打濕了,他抹了一把臉上的雨水,讓著我們進船倉,說趁著瓦罐里的茶還熱,喝點茶暖暖身。

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完全不記得東方紅水庫有的好風景了,只是在歷經了許多世事紛擾之后,那樣的茶香在那個綿綿春雨之后仍然那樣暖,只記得那樣綠色的斜織的雨絲和唐伯一家的淳樸是那樣的清心。

是一個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春日,我和朋友要上陽朔的一座茶園。

之前,聽我妹妹說,那座茶園綿延幾千畝,坐在茶山上,清風徐來,茶香滿園,而夜晚的星星就低垂在你微微上揚的頭上。我想那樣的茶園或許能給朋友帶來另一種心境。從高速路上下去,車子還在山路上盤旋了好長一段時間。問過小鎮上的小商販,也問過山路上的阿婆,找到那茶園時,天已向晚。

微風拂來,目光所至,千峰環野,滿園綠濤。沏兩杯新茶,周遭隱隱約約飄來清茶的氣息,眼前裊裊升騰著茶香。朋友來自大海邊的一個城市,剛經歷過一次人生大變故。朋友零星地說著往事,風纏繞進眼里,又仿佛是久遠的前塵往事。茶香氤氳,遠離著陪伴了半輩子的那片海,我卻仿佛看得見,那眼里有呼嘯的海風,咸澀的海水,而海風狂卷著海水之后,是此時此刻的安寧。我說,在這個春天之時,以及這個春天之后,愿這茶園春天般的清香與寧靜,在你的心坎上將蕩漾出無邊無際的溫存。

朋友說,這茶園的新茶略微不似純正的有機茶,而這里源自深巖之下的水質好,讓茶有了清甜的芳香。朋友后來又來了桂林。那一次帶來了幾兩好茶,據說那茶葉長在北宋以來就生長的一株古茶樹上,如今已年年減產,每年只能摘出幾斤,也是從朋友那分得。這樣的茶,當然得細細地品。就那么小啜一口,絲絲香味會瞬間化入每一個味蕾,漸漸彌漫齒彌漫頰彌漫至額上,如余音繞梁,回甘不已……小口地飲,再小口地品,待茶入身,恍若穿過一片玫瑰園,衣襟留香……

后來,朋友給我寄來了一些茶,說茶里富含硒,是對身體很好的東西,第一道不要洗,洗了就可惜了。我日日喝著朋友寄來的茶,戒掉了咖啡,寫字的時候,就像朋友陪在身邊,不是說陪伴才是長情嗎?

人都道,茶如人生,有苦有澀有回甘。我陪伴朋友,朋友帶我品茶,人生有些時候,不也就是這樣的簡單美好么?

桂林的榕湖邊原來有個尼西咖啡屋,我曾經特別喜歡門前遮陽傘下的座位,偶爾會和朋友坐在那里看書、聊天。透過稀疏有致的樹木可見綠色的湖面,白色的游船靜靜地駛過,湖心亭里戲劇票友咿咿呀呀的曲調飄浮在綠水綠樹間。門前桂花樹下,我看著手中的書,思緒不時落在書外,抬起頭,看一眼前方。

一個秋天的午后和朋友坐在桂花樹下,微風偶爾會送來幾朵桂花落在發上,落在桌上,桂花在風中有了清澈的香。年輕的店主問我們要不要喝桂花茶,說桂花是前兩日落的,她自己烘焙的。當然要,如此好的茶。這里,有時會安靜到只聽見小鳥的切切私語,有時也會一陣喧鬧,舉小旗的導游帶領一隊黃帽子、紅帽子從我面前的小路經過,他們的相機有時也會對著我們,我會微笑著低下頭,但也理解他們,也許他們很多年、甚至一輩子也只來一次桂林。

來了一對五十開外的老外,“Shall we sit inside?(我們能坐屋里嗎?)”女士問店主,店主答道:“Sure(當然)”,

先生看看屋檐下的座位,有點猶豫,他倆相視了一下,女士又問:“Is there anymosquito?(這里有蚊子嗎?)”,年輕的女店主似乎沒有聽明白。

朋友從書中抬起頭,微笑地插話:“I have sit here over two hour. I don’t find any.(我待了兩小時了,還沒發現。)”,

“Well, since that, outside is better.(那么,這樣坐外面更好)”兩位老外愉快地成了我們的鄰桌。

先是兩杯可樂,也許兩位老外走了一路渴了。然后一杯干白、一杯干紅,還問清了牌子Greatwall。

悠悠的時光在茶、書與紅酒中流淌。午后的慵懶蕩漾在靜靜的榕湖上,桂花香若有若無。在朋友的翻譯下,四個人的聊天也輕松愜意。老外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的理解是這三個城市都有秀麗的風景,不同于高山、大川,她們的風景都與人們很近,能夠觸摸,上山或下漓江都能完全地沉浸其中,真正感受其青山秀水。但也有不同,桂林山水是天然的,是大自然給人類的一個盆景,少了人工雕琢。桂林也具有很好的文化包容性,陽朔的西街就是個經典。老外聽后連連點頭,“Guide books don’t tell us about that.(旅游指南中沒有這些)”。

這時,女店主又送來了一個精致的玻璃杯,里面放了些甘美純凈的蜂蜜,她說調合著桂花茶,口感會更好了。微笑著致謝,這茶,與閑散寧靜的時光、與桂樹成林的地方是多么相宜。

后來尼西咖啡屋搬走了,據說是搬到了濱江路。那若隱若現的桂花茶香依然飄蕩在我的城市里,飄蕩在我的記憶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