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有人為你立黃昏,有人問你粥可溫

2017年12月24日,星期日云妮

都說冬至大如年,在家鄉,包餃子,吃餃子是必不可少的。

離開家鄉好多年了,但家鄉的習俗一直沒有忘記。

在南方我生活的這座小城,冬至節卻不如我的家鄉那樣隆重。也只不過是吃一頓羊肉火鍋,往往還是為了省事,到館子里吃一頓完事。

雖然家中人少,兒子在西安讀書,我依然還是堅持和面包了餃子,煮了排骨蘿卜湯,在寒冷的冬至夜,溫暖我們的腸胃。

兒子吃不到餃子,但一大早還是電話提醒孩子:冬至到了,去吃頓羊肉餃子吧。

隨之發了個紅包過去,算是一個小小的驚喜和補償。

在西安,吃頓羊肉餃子應該不是難事,但不知可有家中的味道。

第二天,周末,我依然早早起來,從冰箱拿出前天拌好的餃子餡和餃皮。

為家人準備早餐,開始了一天的序幕。

首先將南瓜削皮,切丁,一把粳米,下鍋煮粥。

圖片發自簡書App

餃子餡是用最新鮮的野菜——薺菜。

看著碧綠的薺萊,我忍不住的多買了些,抓一把,一聞,就是家鄉野菜的味道。

小時候,跟著母親去冬小麥地里挖薺菜的情景,讓我歷歷在目。

蘇北的冬天,很冷,萬物調敝,只有冬小麥煥發著無限生機,放眼望去,碧綠鮮活,在瑟瑟冷風中,向上生長著。

母親選一個好天氣,陽光暖暖的,給我圍上圍巾,提著一個小竹藍子,一把小刀,帶我來到我們叫做南湖的麥田里,挖薺菜。

雖然天氣很好,可麥田里卻鋪了一層白霜,在陽光的照耀下,泛著晶瑩的光,美是很美了,可冷,卻是真的。

薺菜長在麥地里,肥嫩,碧綠。

不一會,就挖到滿滿一藍子,跟著母親心滿意足的回家去。

我知道,我很快就可以吃到清香溢人的薺菜餃子了。

我包的餃子總是只有7個褶子

母親總是很仔細的揀凈薺菜,洗好,瀝干水份。

這邊開始和面,半盆面粉,在母親的手中不一會功夫,就和好了 。放在盆里,蓋上紗布謂之醒面。

將薺菜切細,撒上少許鹽以及幾滴芝麻油,那時生活艱苦,簡單,佐料放的極少,都是最本真的味道。

母親從窗臺上另一個藍子里拿出幾個雞蛋,熱鍋上油,將雞蛋炒熟,滿屋都飄蕩著香氣,有野菜的清香,自家出產的雞蛋的香氣,混合一處,滿滿的期待。

看著手腳麻利的母親,在桌前,廚房里忙碌的身影,為給孩子們吃上一頓噴香的餃子,臉上始終洋溢著暖暖的微笑。

在母親的忙碌中,碧綠的薺菜和嫩黃的雞蛋攪拌在一起,一碗包含著暖意和愛心的素菜餃子餡就準備好了。

醒好的面團,在母親的一揉一搟中,一個劑子,一個個圓圓的面皮,帶著褶皺的彎彎的餃子,就新鮮出爐了。

母親包的餃子小巧玲瓏,每個餃子不多不少褶皺剛好八個,彎彎順順的,躺在面板上,總是讓我愛不釋手。

還有一個褶子到哪去了?

那時的我,也總是學著母親的樣子,拿一面皮,放上餡料,有模有樣的學著包,餃子是包出來了,可是幾乎都是癟癟的,有氣無力的樣子躺在那里,惹得姐姐一陣笑話。

當廚房里熱氣繚繞,鍋里翻騰,一個個白白圓滾滾的餃子飄浮起來的時候,也是我們兄妹圍座桌前,享受薺菜餃子艷嫩美味的時候。

一碟醋或一碟帶了爆香蒜泥的蘸料,再配一碗黃燦燦的小米粥,濃研軟糯,從味蕾到心懷,都舒暢無比。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那個物質極其饋乏的年代,白面餃子一般都是過年過節才能享受的待遇,也不是想吃就可以吃到的。

但母親總是會在冬至到來的時候,想法給我們包一頓餃子。

對于薺菜,總是受歡迎的。

無論是做餡料,涼拌,還是燒湯,圖的一個就是新鮮。

母親還會把薺菜和雞蛋燒湯,一個大碗里,碧綠中夾雜著嫩黃,光是看上一眼就悅目無比,喝一口薺萊蛋湯,更是鮮香。

現在,在大多數餐館里也有這道薺菜湯蛋,謂之:翡翠蛋羹,可味道遠不是那么回事了,我想,大概是因為薺萊大多產自疏萊大棚,無人再會去山野里親自挖自然生長的薺菜吧。

就這會功夫,我的周末早餐也已經準備好了,一盤蒸餃,薺菜豬肉餡,一碗南瓜粥,一小碟蘸料,是不是很快,早起半小時,讓家人在寒冷的冬天,有可心的早餐陪伴。

生活可不也是這樣嘛,只要用心經營,不管是有錢還是沒錢,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在塵埃里開出花來。

也愿有人為你立黃昏,有人問你粥可溫。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