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拖沓久了,就會活的死氣沉沉,時常處于半睡眠狀態。兩年前的我就是這個樣子,吃飯、上班、睡覺是生活的主要內容。一年讀不了幾本書,寫不了幾個字,走不了幾段路,更記不住會有什么驚喜。三十已過,整個人生還是停滯的狀態。幾年慵懶的積累使我變胖了,變懶了,變得遠離這個世界了,總之那幾年,大不如從前。生活的懶散不規律,也造成了身體的變化,毫不征兆地染上了鼻炎這一頑疾,挺折磨人的,又是是氣溫突降,季節交替時,每天喚醒我的不是理想,而是無法自由呼吸的痛苦。
跑步吧,一年前的初秋我開始了這個決定。與其將時間用在忍受留鼻涕上,不如跑起來,讓血液循環起來,鼻子還舒服很多。這就是我跑步的初衷。開始跑步的那段時間正是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很火的時候,我如圣經般通讀了一遍,走進了這個在長達四分之一個世紀里,日日堅持跑步的人的思緒里,同時也身體力行地體驗他所說的感受。受村上的感染,我也一天天堅持著跑著。當然會有疲憊或懶惰,對自己一向要求不嚴的我將偷懶的日子都扔到了霧霾嚴重,或有雨的早晨。天氣不好,偷懶起來會心安理得很多。習慣真是一樣神奇的東西,漸漸地我跑步上癮了,那天不跑怎會覺得自責,覺得又浪費了大好的時光。
我報名了9月24日日照首屆國際馬拉松的半馬項目,其實也是借了在本地舉行的方便,要不然我的首個馬拉松不知道會什么時候才來。我這個人一向是跟著感覺走的,比如要去哪里,去做什么,往往都是不用計劃,說走就走到了再說。半馬的報名也是,當天線上報名一開我就毫不猶豫地進行了報名、繳費。行不行的,報上再說。6月30日報名,離開賽還有兩個多月的準備期。由于小腿有舊傷,我一直采用跑二休一的方式,小算一下實際可用的準備時間也就是一個月。正巧購買了一本《極簡主義》,借用里面贈頁的圖表做了一個備戰圖作為督促。
備馬期間也是跟著自己的感覺,一點點地積累,一點點的超越自己。由于時間的限制早上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這樣長距離的跑只能放在僅有的幾個周末,跑的最遠的一次是8月1日,一時興起跑了個17.81,寓意是紀念八一建軍節。在長距離的訓練中也遇到過舊傷(踢球留下的)復發的情況,就不得不停下來歇兩天。每天的早起,保證了充沛的精力,沐浴在每一個清晨里,看郎朗日出,看繁華遍地,看早起的人們,看著世界從寂靜中醒來,每一天都是嶄新的。
日照馬拉松的官方服務做得很到位,準時的短信提醒顯得尤為體貼細致。9月22日去領取了裝備,得知自己竟然是第一個報名半馬的選手,號碼是B5001。心情大好,雖然不講究什么寓意,但還是覺得會是一個順利的開始。9月24日,早上有些興奮,4點就醒來了,洗漱完畢,稍微吃了點東西就奔向賽場,生怕去晚了會錯過些什么。
現場氣氛真好,全國各地的跑步愛好者歡聚一起,是一場比賽,更是一場盛裝舞會,各種打扮的跑者,給比賽增添了豐富多彩的視覺特效。我相信愛跑步的人大都是充滿正能量的,看著這么多充滿活力,意氣風發的選手,頓時感覺渾身充滿了能量。陽光很好,刺破了清晨的薄霧,充滿了希望與力量。遇到一位68歲跑全馬的大爺,胡須花白,精神矍鑠,不由感慨,你想過什么樣的人生,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
簡單地做了幾下拉伸。在跑友們的吶喊,現場道路兩旁群眾的歡呼聲中,帶著興奮起跑了。起先的一段,人很多,全馬、半馬、迷你馬拉松的人都混在一起,熱鬧非凡,但速度也是很慢。從泰安路到煙臺路的幾百米基本是走慢跑,正好是做熱身了。起初的一公里,感覺小腿有些緊,是熱身不足的緣故。慢慢滴隨著迷你馬拉松大部隊到達終點,才真正的進入比賽狀態。身體輕松,感覺良好,速度也提了上來。煙臺路北段跑的很順,經過第一個補給點沒有選擇補給。
轉過彎,進入入山海路起伏路段,出現岔氣情況,但很快調整了一下呼吸,咬牙,轉移注意力,十分鐘后堅持了下來不適感消失,并且還是保持了較快的速度,在跑友的帶動下一路不斷地超越,大概超了幾百人,真有所向披靡的感覺,遇到群眾自發組織的啦啦隊還熱情地上去和他們拍手加油,很是風光。
從山海路轉入碧海路段,經歷了意想不到的上坡,這是我先前在路線圖上所忽視的。一直以為過了山海路就是一馬平川了,沒想到半路殺出這么大一坡,這時候已經是12公里了。就在跑這個坡的時候,左腿膝蓋內側出現了不適,隱隱作痛,這恰恰是我最擔心的。因為這個地方是舊傷,跑之前預見過了山海路不出現不適就會很順利地完成后半程,可是計劃總是跟不上變化快。快接近補給點的時候,我放慢了速度,由慢跑到快走,再到慢走,在補給站補充了水,并果斷了選擇了醫療手段,噴了藥。一分鐘、兩分鐘,慢慢地邊走邊跑,翻過大坡,轉入下坡路段,我試探著加速,慢慢地跑入太公二路折返路段。
這一路段就是賽后跑友們口中所說的魔鬼路段,區區2公里的路程跑起來感覺像5公里,跑到16公里左右已經是身體的一個疲勞點了。折返的視覺。疲勞也對情緒產生了影響,好在看到對面折回來的跑友,心中還是有著希望,默默念著“16公里、17、18,忍忍就到20了”,路邊“放棄就在一年之間,堅持就能抵達勝利”的標語牌也給了我堅持下去的信念。參賽不就是為了挑戰一下自我嘛,堅持、堅持、再堅持。前方一個跑友累到在路邊,還有一對跑友手拉著手不斷地前行,不斷地有人從我身邊超越,認出我他們之間有先前被我超越的人,面對后來居上的跑友,忽然有種望洋興嘆的感覺。此時我能做的就是前進、前進,忍痛前進。
18公里,轉到碧海路,很多跑友都到了身體的極限選擇走路前行。我的傷變得更加嚴重,每邁一步都會劇烈疼痛,我不斷地將重心轉移到右腿,并減小步伐,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行。眼看著離終點越來越近,就是發不上力,一種無奈感油然而生。覺得難以承受的時候我再一次放慢了腳步,也步行起來。此時步行的感覺也像是在跑,雙腿習慣性地按跑步的節奏在向前邁,體會到了腳下沒根的感覺,有點只靠意念在前行的意思。一個跑友從后面跟上來,拍了一下我肩說“馬上到終點了,不能走,一走就容易放棄了”。是啊,還有兩公里,十分鐘,再咬咬牙,沖下去。此時,如在長途客氣上憋尿,痛苦地期待著快到終點。心情很急切,身體很無力。可是除了堅持我還能選擇什么呢,難得如此好的機會逼自己一把,跑起來吧,心跳、呼吸都很穩定,不就是腿疼嘛,大不了多恢復一段時間。19、20、21公里,越來越多的人由此沖向了終點。我卷進了興奮的人流中,擦身而過的風夾著汗水的味道。終于,如釋重負地跳過了終點線。回頭望去,不斷地有人抵達,不禁感嘆,原來我也在這里……
2小時零8分。最終的成績,離預期的還是差8分鐘,不是特別滿意。常聽人說,人生就如馬拉松。只要真正的跑過的人才能體會這種感覺吧。起跑的興奮,半途的超越,突如其來的傷痛,陌生人的鼓勵,好朋友的并肩,自己的斗爭和堅持。只要一直在路上,就沒有不能抵達的遠方。
當然,除去要有不放棄的精神層面。跑步作為一項運動,更需要科學地去面對。要有理論,有實踐,循序漸進的訓練,要對自己身體充分的了解,科學地分配體能,如此等等。很多人,跑馬結束會有生無可戀的感覺,這大約是疲憊的使然和完成目標的空虛感。然而,人生卻有許許多多的馬拉松,而且大多數都是事前不可預見和計劃的。只要活著,就一直在路上。上坡、下坡、跌倒、傷痛,我們需要的是用飽滿的熱情對待自己的世界,用虔誠的善心善待生命的全程。愿感動常在,前進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