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永澄:為什么有的問題就是解決不了?

本文是我領讀《躍遷》第四章的一部分內容,關鍵邏輯是兩個字:維度和系統

本文邏輯為:
? 維度是什么?
? 高維和低維的關系是什么?
? 系統是什么?
? 復雜系統是什么?
? 為什么有的問題就是無解?
? 無解的問題怎么解決?

一、維度是什么?


維度是很簡單,但是,不同維度之間的關系就不簡單了。

Point1:高維的信息密度高,信息量大。由于涉及到信息兩個字,如果你能理解什么叫比特那是最好的,就是bit,8bit = 1Byte,1024Byte = 1KB,就是這個比特。比特是信息計算的單位。

舉個例子來看吧,同樣是四個字:“一二三四”、“刻舟求劍”、“遞弱代償”,給你的感受不一樣吧;就算是兩個字:“你好”、“蘋果”、“熵減”,照樣感受不同吧。

因為這里對應的信息維度是不同的,抽象度越高的概念,維度越高(也就是包含的坐標軸越多,或者叫視角越多),信息密度越高、信息量越大。

Point2:低維是高維的切片。這里就涉及到“投影”的概念了,如果你在3-5月份跟我一起探索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你就能充分理解這個概念。

舉個例子來看,我們的一生是一個四維空間,有長寬高和時間軸。那么,拍照片,就是一個二維切片(我們忽略照片的高),相當于四維轉二維了,那么,這張照片就是人生的一個切片,它記載了那一刻的狀態。

Point3:高維在低維上的展開,對于低維的坐標系是無限擴張的。這是最難理解的,但是又是最重要的。

假設,有個柔性的立方體(邊長都是1米的三維體),現在我要把它壓扁,是不是越壓它的面積越大?當它被壓至二維的時候,會是什么樣的呢?

二維沒有高度,所以,當高度無限小的時候,面積就會趨近于無限大,而當高度消失的時候,面積就會變成無窮大。

面積是二維坐標系的度量指標,所以,三維在二維的展開,對于二維的坐標系度量指標來說是無限擴張的

我強力推薦《三體》系列共三本給大家看,三體出現之后,就有了降維打擊一說。

你想想看,如果你是一個二維的人,你的面積原來只有100平方米,那么,在三維空間里來一個“點”,當它在二維展開的時候,就會有無限大,直接碾壓吊打你!推薦你查查啥叫二向箔,就知道三體星人用一個智子可以控制地球科技的原理。

所以,這個時代,你要小心那些你們擁有信息載體一樣多(你懂“一二三四”,對方懂“遞弱代償”),但是他的維度要遠高于你的人跟你競爭,那很可怕!

二、系統是什么?

系統是一組要素彼此作用、依賴形成的復雜整體。

系統思維我經常在公眾號里面寫,就是考慮:輸入、系統、輸出的一個體系,而這其中的系統(system)有三大要素,分別是:構成系統的元素、元素的關系/結構、以及系統呈現的功能

系統可以分為兩大類:他組織系統自組織系統

所謂的他組織系統,就是被他人設計、建造出來的系統。由于系統的要素是元素、關系、功能,那么我們通過元素就可以看出他組織系統的特點。我們以計算器為例:
? 元素:元器件、屏幕、按鈕、電池等;
? 關系:無論是簡單還是復雜的關系,都是人為設計出來的;
? 功能:計算。

你發現了么,計算器這個系統(輸入是:按下按鍵,輸出是:屏幕顯示文字),是人為設計出來的,就是為了實現某個功能。所以,他組織系統有個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穩定,必須要靠譜,在輸入一定的時候,輸出必須是可預期的

如果他組織系統不穩定,你想想是什么結果?你按下計算器上的1,計算器卻爆炸了,是不是很可怕。

和他組織相對的就是自組織系統。自組織系統的特點就是沒有任何外部的有意圖的設計,一切都是自然發生的

先看一個例子:足球場的人浪。
? 元素:看球的人;
? 關系:左邊的人站起來,再坐下去的時候,我站起來;
? 功能:出現人浪。

這就是一個很簡單的自組織系統。

系統科學(復雜系統、自組織科學)已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交叉學科,這也是我這一年來研究的重點,我寫過一篇相關的文章,講解心理目標是腦細胞自組織系統的序參量,建議要看看:《如何站在自組織的角度理解目標》,這就是我研究自組織系統科學的成果。

復雜系統知識點很多,我這里不展開說,這里就說下“元素關系”和“功能”之間產生的非常重要的現象:涌現

。這個概念很重要,它指的是:單個元素之間并沒有的特點,但是由于極大量的元素組合在一起,并根據一定規則形成的全新特點,這個生成過程叫做涌現

比如說,一群鳥在一起,飛來飛去但是不會彼此碰到,也不會碰到樓,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這就是系統的功能。但是,功能只是系統涌現的樣子,那么是什么樣的關系構成的這個功能呢?很多人認為這個關系會很復雜,

但是,其實很簡單,這個規則叫做Boids三規則:
? 間隔:避免造成本鳥群的擁擠
? 隊列:保持本群的平均路線
? 凝聚:跟隨鳥群的平均位置移動

鳥群不知道要躲離、不知道要組成什么形態,但是它們就按照Boids三規則飛就好了,就和人浪是一個道理。

這里,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規律:表面上看上去復雜的系統,大多數都是由極簡的規律生成的

所以,我們說的“復雜系統”就是多維度的自組織系統

而《躍遷》第四章講的就是如何用復雜系統的系統思維解決復雜問題的方法、工具和案例,如果你不能理解復雜系統、涌現,那就很難理解第四章。

那么,把“維度”和“復雜系統”結合在一起,就得到了這樣的結論:自組織系統至少是兩個維度的系統,最外層的維度是涌現的結果、里層是極簡的規則。

那么,為什么有的問題就是無解的呢?

我們來看一個很神奇的句子:


你看句子A和句子B,兩個句子放在一起是不是邏輯上是沖突的、是矛盾的?并且這個矛盾是無法解決的,只要這兩個句子放在一起就有矛盾。
這是個著名的悖論,來自于書籍《哥德爾、艾舍爾、巴赫》,我啃了一年才啃完的書,但是,它極其有助于我理解系統的邏輯關系。這是書中著名的自指悖論。

如果說你沒有系統思維的話,你很難弄清楚,究竟是哪里出的問題,為什么會出現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而站在系統的角度就很容易懂,我們來看:

如果我們用一個邊界把句子封裝起來,并且為它們起名叫做S1(System1)和S2。那么,在各自的系統內部句子是沒有錯的,比如說在S1中,這句話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就是描述了說“下面的句子是錯的”而已,同理,S2也沒有問題。

但是,為什么兩個句子放在一起就出問題了呢?

因為它們兩個共同構建了另外一個維度的(原來的維度叫單一維度,現在多了一個“組合”維度)系統S3。在S3中,這兩個句子突破了自己原有的系統邊界,指向了其他的系統,就出現了邏輯上的悖論。

這個悖論,只要在S3的這個簡化系統中,就永遠無法解決。因此,你可以理解為:一定會存在一些悖論,在系統內是完全無法解決的
這也就是系統無解的原因,或者就是《改變:問題形成和解決的原則》以及《躍遷》中都提到的,第一序改變無效的原因。

那么,無解的問題怎么解呢?

既然第一序無效(改變系統內的元素),那么就要考慮第二序的改變,這個改變的原理我們來分析看看。還是剛才那張圖:

圖片中不僅只有S3,其實還有一個觀察者,那就是我們每個人自己。S3和觀察者之間會形成一個全新的系統S4,這也是一個升維的系統(增加了觀察者維度,這是系統中所不包含的)。

在更高維度的系統S4(圖中未標出)中,悖論就有解了,并且解法很多,我隨便列舉幾個:

? 把兩個句子的上下位置更換一下;
? 把兩個句子橫向擺放;
? 刪除其中的一個句子。

發現了么?就是系統三要素:“元素、關系、功能”中的“元素和元素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變化,系統跟著就變了!

這就是第二序改變,站在更高維度的系統層級(書中將其稱之為“跳出系統”)來看待原有系統,就可以調整原來不可以調整的系統元素的關系,功能就會改變。
這個邏輯引申到問題解決上,就明白了吧,書中P196頁提到的四個案例,都可以用這個原理解決了。而這個原理,就是《躍遷》第四章——破局背后的真正原因。

古典老師也給出知識源頭——復雜系統了,你會看到,站在源頭思考的真正力量了吧!

好了,原理分析完了,我們就明白一個關鍵結論:


在低維系統內成立的事情,在高維里不見得成立,但是真正要解決問題,要去往更高維度里去。

所以,希望大家多多訓練吧,訓練的方法我也在分享中給出了,你可以移步去看啦——掃碼下圖,然后找到第二次分享收聽吧。

觀察永澄50天實驗-29天#

今天的問題來了
1、“整篇文章都呈現出一個關鍵詞,必要難度。其實必要難度就是一種升維手段,它表面上看上去難,但是你升維成功了,未來降維打擊的時候就很有力量。那么,請嘗試著找出自己曾經解決掉的一個極其困難的問題,并且把這個問題是什么、你原來卡在哪里、如何用升維的方式解決、增加的新維度是什么故事說來聽聽吧?

這不是我的故事,但是挺有意思,永澄老師幫我鑒定一下,是否屬于降維打擊的范疇。

一個地級市,拆遷過程中,一個老太太已經簽了拆遷合同,準備搬到新房去。可就在要搬的那天,她的三個兒子回來了,密謀后,要求重新談判。

她的三個兒子分別是記者、律師和醫生,分別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生活。

拆遷辦主任,要和他們談條件,可他們什么也不說,只說要見市長。他們有禮貌,但油鹽不進,說如果拆遷的工作人員用橫,就要去報社曝光他們城中村改造辦公室,野蠻拆遷,讓老太太打傷。

其他人都一籌莫展,不談條件只要見領導,這可怎么辦?

正在無計可施的時候,另一個主任出現。

先是和顏悅色的問他們的工作單位,然后,就說要讓市委辦公室,給他們三個分別的單位發函,說他們妨礙市發展戰略。

同時,找來了本市報社記者,要他們采訪,并深入報道,不養育母親,侵占母親財產,利用拆遷不顧母親死活的報道。

這三個兒子,害怕了,也就不再糾纏了,問題就解決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