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盛行,讓我們都熱衷于將自己的生活現狀攤開來放在朋友圈里,以供大家知曉,我們把這種行為叫做生活的分享。其實我們各自都知道各自的目的是獲得他人的關注,最好是發出的短時間內收獲10+的贊和或羨慕或安慰的評論。我們稱那些在我們的朋友圈中為我們點贊或評論的人為朋友,我以前也是這么認真地覺著:連贊都不給我,算什么朋友?
直到有一次,因為要解決一個問題,我時隔2個月才再次回歸朋友圈,再次刷著朋友圈里各色的充斥著喜怒哀樂的文字和圖片,我以為我會從中獲得以往刷消息時候的快感,然而,并沒有,甚至有點索然無味。其實,我的朋友圈,在我離開的日子里,依舊繁榮喧嘩,我的離開與回來,沒有在掀起一絲波瀾,仿佛什么都沒有改變,但是,已經不一樣了。我意識到,朋友圈中的“朋友”,只是微信這個社交軟件中的社交好友,僅此而已。在離開朋友圈的日子里,和死黨聊天都是直接打電話,一聊就是30分鐘以上。我們都笑稱:和另一半都沒有能這樣聊的起勁。
我開始退出朋友圈,不再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微信對我來說只剩下了聊天這一功能,也不再去關注朋友中的各色分享。那個時候是我退出社團不久,不用因為社團工作而在朋友圈活躍,恰好成為了我“激流勇退”出社團這個江湖的最佳時機。我開始“金盆洗手”,把刷朋友圈和忙活社團活動的時機全部扔進了圖書館。這些舉動只是單純地不想花時機和精力在朋友圈的社交中,同時也抱著試驗的心態,想看看如果一個人離開了朋友圈,會發生什么呢?
試驗的結果挺有趣。最初的假設是,離開朋友圈的人因為不時常出現在“朋友”的視線中,會引發那些“朋友”對其態度的改變,最可能的預測是會變得更加疏遠。意想不到的是,現實生活并沒有什么改變,有情感羈絆的仍舊一見面就是原來的談笑樣子,點頭之交仍舊偶爾點頭示意。這是在和他人的關系上。在個人的身上,會發現自己安靜了很多,與人交往仍舊言笑晏晏,只是一個人的時候,內心反而會格外的寧靜。
后來,我的交友習慣出現了反古的跡象。和死黨分布在不同的城市,我們的微信聊天記錄的開始都是想要向對方分享自己最近的經歷或是此刻的所想,更多的時候是沒開始說幾句就開始語言通話或是視頻通話,文字已經無法表達我們的所想,我們總是不滿足,總是嫌棄不能見到真人,然后開始暗戳戳地開始規劃碰頭時機。
再后來,我就幾乎沒有重新出現過朋友圈的這個江湖了。有效的交友活動大多都在線下,幾個人聚在一起吃火鍋,燒烤,然后侃大山和聆聽其他人說說最近的生活,有人遇到不如意了,那個姐姐就會說:真的,遇到什么事情自己解決不了的話,就說出來,我們都是能幫就幫的,沒那么多計較。遇到好事兒,就是起哄的好時候了,哈哈各種懟。
現在,和朋友的聊天記錄是相互吐槽自己的工作生活,你分享最近單曲循環的歌曲或是喜愛的歌手,我分享我最近看的閑書正書,指著那本書說:這是我近期覺得最有意思的書了。
不再公開地分享自己的生活狀態,只是單純地覺得,在那個地方,自己的生活沒什么值得分享,同時也沒什么人值得向其分享。
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