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路811號,是幢花園住宅,因紅瓦坡頂,紅磚墻面,被稱為“小紅樓”。從清晨到夜晚,市民三三倆倆到它所在的徐家匯公園這個公共空間內度過各自的閑暇時光。
倘若把時間軸撥動大約至1930年,如果有人在“小紅樓”附近駐足,也許會遇到聶耳、梅蘭芳、譚鑫培、周璇、阮玲玉等。1921年,東方百代購下徐家匯路1434號地皮(現徐匯區衡山路811號)設立唱片制造公司,建起上海第一座錄音棚,從此開創了中國唱片生產歷史。
有著歌王之稱的黎錦光,就是在這幢樓里寫下了傳唱至今、家喻戶曉的《夜來香》。而《夜來香》一度被認為是靡靡之音,是為日本歌星李香蘭量身定做的。
1982年,“小紅樓”掛上了中國唱片上海公司牌子。1983年初,在中唱的一臺專場音樂會上,國家一級演員、曾兩次摘得“白玉蘭”戲劇大獎的陳海燕認識了擔任晚會藝術顧問的黎錦光。兩人因京劇相談甚歡。1984年,當江蘇音像出版社計劃重新出版發行黎錦光老歌時,他推薦陳海燕去錄制,這成為她的首張個人專輯。也就是《香格里拉——陳海燕80年代金嗓子》。
錄制這張專輯間隙,他們聞到了夜來香,“在動亂的年代,有人說我為了討好日本人寫的《夜來香》。我吃盡了苦頭,叫我去洗廁所,蘇打水都把我的手給燒壞了。”黎老對陳海燕說,創作靈感就是來自這花香,他用香煙盒錫紙記下了譜子,一天,李香蘭錄唱片時看到了后覺得很適合自己唱。征求黎老意見之后,于是有了后來的李香蘭版的《夜來香》。
黎錦光給陳海燕聽了9個版本的《夜來香》。他說,“每一個喜歡這首歌的人賦予它新的一種詮釋。我們這些時代曲它是有根基的,它代表上海人一個文化的標志。”黎老隨后拿了一疊手稿交予她,囑咐她以后有機會在上海原汁原味地唱出來。
1993年,黎錦光先生去世。2014年9月,陳海燕音樂時事秀獻演于上海音樂廳,呈現了黎錦光先生二十多首老歌。今年上海書展期間,陳海燕帶著她的新專輯《子燕海上——承諾》現身,黎老對她的囑托,三十年后,終于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