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賜履按:對縱橫家,儒家非常反感,覺得他們是反復無常的小人,無原則無氣節,就憑一張嘴四處招搖、騙吃騙喝。蘇秦、張儀是縱橫家的杰出代表,蘇秦終其一生都在忙活合縱,張儀直到死都對得起秦國,還真沒覺得他們朝三暮四、反復無常。蘇秦本來是想事秦的,你看,連名字都是秦。但是秦惠公嬴駟沒用他,只好投奔別的國家。但牛人就是不一樣,蘇秦如果在秦國干,有在秦國的干法,去別的國家,居然又能弄出一套完全相反的干法,讓人不得不服氣。
蘇秦是洛陽人(周王國人),據說也是鬼谷子的學生,算起來應該是孫臏和龐涓的師弟(孫臏、龐涓學兵法,蘇秦、張儀學縱橫之術)。藝成下山,胸懷天下,放眼望去,只有秦國配得上自己這一身屠龍之術,況且,商鞅剛剛被秦惠王嬴駟車裂,秦國正需要他這樣的棟梁之才。于是,蘇秦興沖沖奔往秦國(具體時間不詳,前338年,商鞅死,蘇秦赴秦當在此年之后),見到秦惠王后連水都沒顧上喝一口,立即滔滔不絕說,秦國四面山關險固,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渭水橫穿國境,不愧是險要、肥沃、豐饒的天然府庫。憑著秦國眾多的百姓,訓練有素的士兵,足以用來吞并天下,建立帝業而統治四方。蘇秦剛剛開了個場,不料秦惠王說,鳥兒的羽毛還沒長豐滿,不可能凌空飛翔;國家的政教還沒入正軌,談什么兼并天下?送客!
衣賜履說:據說秦惠王不用蘇秦,并不是覺得蘇秦的見解不好,而是因為剛剛干掉商鞅,正對喜歡游說的外國政客非常反感。不過,讓我不解的是,既然不喜歡外國政客,還見蘇秦干什么?可能還有不為我們所知的故事吧。
蘇秦碰了一鼻子灰,并不泄氣,口中念念有詞: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學得屠龍術,還怕沒有龍?蘇秦一轉身奔向趙國。趙國國君肅侯讓宰相奉陽君趙成接見蘇秦,豈料趙成也跟蘇秦不對眼,沒聊兩句,趙成說,送客!蘇秦碰了第二鼻子灰,依然不泄氣,口中念念有詞:此地不留爺……拔腳北上,直奔燕國。
衣賜履說:蘇秦、張儀學的都是縱橫之術。此時,秦國經商鞅變法后空前強大,大有吞并天下之勢。山東六國(崤山以東,尚有其他小國若干,不必考慮)都在秦國虎狼之師的虎視眈眈之下。因此,事秦,則實行連橫戰略,對六國進行打壓蠶食;不事秦,則實行合縱戰略,聯合各國共同抗秦。蘇秦見秦惠王時,顯然是以連橫戰略游說的,惠王不用,蘇秦再見其他國君,則改為合縱戰略。兩種完全不同的駕馭天下之策,縱橫家們談笑間運用自如,讓后人不得不擊掌佩服。
蘇秦在燕國混了一年多才見到國君燕文公,他說,燕國之所以沒有受到秦國的侵犯和掠奪,是因為南面有趙國做擋箭牌。秦國和趙國發動五次戰爭,秦國勝了兩次而趙國勝了三次。兩國相互殺傷,彼此削弱,而大王可以憑借整個燕國的勢力,在后邊牽制著他們,這就是燕國不受敵人侵犯的原因。秦國要想攻打燕國,不但需要遠涉千里,而且要路經其他國家,而趙國要攻打燕國,抬腳就能抵達燕國都城。現在您不擔憂眼前的災患,反倒顧慮千里之外,實在讓人費解。我希望君上能與趙國結為親密友邦,兩國一體,則燕國可以無憂了。燕文公說,燕國弱小,如果能夠通過合縱戰略確保國家安全,我愿傾國相從。
于是,燕文公資助蘇秦車馬,讓他去游說趙國。此時,奉陽君趙成已死,蘇秦進見國君趙肅侯說,當今之時,崤山以東的國家以趙國最強,秦國的心腹之患也是趙國(此為實話,后面我們會看到,趙國軍隊之強,不在秦軍之下;趙國大將之強,甚至還在秦之上;只不過趙國國君之豬,更在秦國之上),然而秦國始終不敢起兵攻趙,就是怕韓國、魏國在背后算計。秦國要是攻打韓、魏兩國,沒有高山大川阻擋,一出函谷關便是一馬平川,兵臨兩國國都就是分分鐘的事兒。韓國、魏國不能抵擋,必定會向秦國俯首稱臣;秦國一旦不用顧忌韓國、魏國的牽制,就會立即把戰火燒到趙國頭上。來,咱們看看地圖哈,各國的土地面積是秦國的五倍,而各國的兵力則為秦國的十倍,如果六國同心,實施合縱戰略,組成聯軍進攻秦國,一定可以攻破。現在主張結好秦國的人為了向秦國獻媚,總是用秦國的威勢來恐嚇國君,勸說國君以地賂秦,求得一時平安。秦國成就霸業他們可以獲得個人榮華富貴,而各國遭受秦國的踐踏和羞辱,他們卻毫無分憂之心。因此,我為君上著想,不如聯合韓、魏、齊、楚、燕各國為友邦,共同抵抗秦國,讓各國派出大將、宰相在洹水(洹讀如環,河南省安陽市北安陽河)舉行會議,互換人質,結成同盟。盟約規定:如果秦國攻打某一國,其他五國都要派出精兵,或者進行牽制,或者進行救援。哪一國不遵守盟約,其他五國就一起討伐它!各國結盟對抗秦國,秦國勢必不敢兵出函谷關。趙肅侯聽罷大喜,撥給他安車(可以在車上睡覺)一百輛、黃金二萬四千兩、白玉一百雙、綢緞三千六百米,去說服其他各國。后來又封蘇秦當武安君(與秦國戰神白起封號相同)。
蘇秦合縱戰略實施相當順利,然而就在此時,秦國突然派公孫衍(又稱犀首,也是縱橫家的重要代表之一)為大將攻打魏國,大敗四萬多魏軍,活捉魏將龍賈,攻陷雕陰(陜西省富縣),之后揚言引兵東進。蘇秦擔心秦軍攻打趙國會挫敗合縱同盟計劃,為了阻止秦國進攻趙國,蘇秦用激將法挑動師弟張儀(不知他倆誰大,張儀后死,我們姑且認為他是師弟吧),前往秦國。
張儀是魏國人,當年與蘇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門下,學習縱橫之術,蘇秦自認為才能不及張儀。起先,張儀也到各國溜達了一大圈,但并未跟哪個國君對上眼,目前流落楚國(挺邪乎,此時張儀尚未成名,誰知其是阿貓阿狗,然而,身在趙國的蘇秦卻知道張儀在千里之外的楚國),這時蘇秦便召他前來,又加以羞辱。張儀被激怒,心想各國中只有秦國能讓趙國吃苦頭,便前往秦國。蘇秦又暗中派手下送錢去資助張儀,使張儀見到了秦惠王。秦惠王聽了張儀的見解甚為高興,任他為客卿。蘇秦手下向張儀告辭時說,蘇秦先生擔心秦國攻打趙國會挫敗合縱戰略,認為除了您沒有人能操縱秦國,所以故意激怒您,又暗中派我來供給您費用,這些都是蘇秦先生的計謀啊!張儀感慨地說,罷了!我在別人的計謀中還不自知,我不如蘇秦先生是很明顯的事了。請代我拜謝蘇秦先生,只要他活著,我一定不讓秦國攻擊趙國。
衣賜履說:這個事情也是相當讓人費解。蘇秦何需“激”張儀去秦國?哥倆商量一下不就行了?張儀此時窮困潦倒,蘇秦只需告訴他如此這般,張儀必定照辦。張儀對秦惠王所說的,當然也就是蘇秦當初對秦惠王說的,彼時秦惠王說“送客”,此時拜張儀為“客卿”,這個差別也是相當不小。
安排好了張儀的事情,蘇秦離開趙國前往韓國,向國君韓威侯說,韓國方圓九百多里,有幾十萬甲士,擁有天下最強的弓弩兵器。韓國士兵雙腳踏弩射箭,能連發百箭以上。用這樣勇猛的士兵,披堅甲、踩勁弩(原文:跖勁弩),持利劍,可以說以一頂百。君上如果屈服秦國,秦國必定索要宜陽(河南省宜陽縣)、成皋(河南省滎陽市西北)兩城,現在滿足了它,明年還會要割別的地。再給它已無地可給,不給以前的討好就打了水漂。況且君上的地有限而秦國的貪欲無止,以有限的地來迎合無窮的貪求,這正是自找苦吃。俗話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后”,君上這樣賢明,擁有韓國的強兵,竟然要當牛的屁股,我私下里可要為您害臊呢!韓威侯臉色大變,手按劍柄,仰天嘆息說,我寧可死,也不向秦國屈膝,我愿率領全國,參加盟約。
衣賜履說:關于韓國的弩,我感覺有必要拿出來說一下,挺有意思的。我理解,弓和弩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弓由人拉弓弦把箭射出去,而弩則是由機械把箭射出去。文中說,韓國的弩是用腳踩來發射的(原文“跖勁弩”).我們可以合理想像,韓國弩應該是放置在地上使用的,上好機關,一次能安放好多支箭,然后用腳猛踩發射。這樣的弩,其精確性一定不如弓,但是如果對面是海洋一般的敵軍,往哪里射都能射死人,則不需精準,只需對著人群發射即可,一張弩能夠連續百發以上,這在當時應該是了不起的超級武器,韓國兵器之厲害,也可見一斑(原文: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暇止)。
蘇秦又到魏國,對魏惠王說,大王的領地方圓千里,表面上雖不算大,然而村鎮房屋的稠密,連放牧的地方都沒有了。百姓、車馬之多,日夜絡繹不絕于道路,熙熙攘攘,好似千軍萬馬。我私下估計,大王的國家不亞于楚國。現在聽說大王有野戰軍二十萬、奴隸軍二十萬、突擊隊二十萬、后勤部隊十萬、六百輛戰車、五千匹戰馬,卻打算聽從群臣的淺見,向秦國屈服。所以趙國國君派我向您建議,訂立盟約,望大王明察決斷。魏王也同意了蘇秦的建議。
蘇秦再去齊國,對齊威王說,齊國四面要塞,廣袤二千余里,披甲士兵幾十萬,谷積如山。精良的三軍(上軍、中軍、下軍),以“五家”為基礎的兵力,進攻像離弦利箭,作戰如雷霆萬鈞,撤退時有如風雨消失立即無影無蹤。對外作戰,敵人從來沒有越過泰山、渡過清河、跨過渤海的。臨淄城里有七萬戶,以我的猜度,每戶男子不下三人,不用到邊遠縣鄉去征發,僅臨淄城就可征兵二十一萬。臨淄城富庶殷實,居民都斗雞、賽狗、下棋、踢球。臨淄的道路上,車多得互相碰撞,人多得摩肩接踵,衣服連起來成了帷帳,眾人揮汗如同下雨。韓國、魏國之所以十分害怕秦國,是因為與秦國接壤,出兵對陣,作戰用不了十天,就到了存亡的生死關頭。韓國、魏國如果打敗了秦國,自身也損傷過半,邊境難守;如果敗給秦國,那么緊接著國家就瀕臨危亡。所以韓國、魏國對與秦國作戰十分慎重,常常表示屈服忍讓。而秦國來攻齊國就不一樣了,要背靠韓國、魏國的國土,經過衛國陽晉隘道(山東省鄆城縣東),再經過亢父(山東省濟寧市南)的險隘,車輛、騎兵都難以并行。只要有一百人守住險要,一千人也不敢通過。秦國即使想驅兵深入,也要顧忌韓、魏兩國在它背后的活動,所以它雖驕橫,卻又疑心重重,虛張聲勢而不敢冒進攻齊,以此而見,秦國難以危害齊國是明顯的。秦國對齊國根本就是無可奈何,但我聽說貴國卻要向秦國俯首稱臣,這是大王的臣下們的失策。現在聽我的建議,齊國可以免去屈服于秦國的卑名,而獲得強國的實際利益,因此我希望大王您能留意劃算一下!齊王表示,我愿率全國人民,追隨趙國之后。
注:五家制為管仲創立的軍制:五家(五人)為一軌(一班),十軌(五十人)為一里(一排),十里(五百人)為一連,十連(五千人)為一鄉(一團),三鄉(一萬五千人)為一師。
衣賜履說:蘇秦勸齊威王接受合縱戰略的理由,恰恰又是齊國破壞合縱盟約的理由。六國之中,齊與秦距離遠,中間隔著韓、趙、魏,總覺得秦國打不著它。正是這種心態,導致每次行動齊國都不很上心,總覺得事不關己,然而,當別人遭屠戮時,我不幫助抵擋,等輪到我被屠戮時,四下一望,就剩下劊子手和我自己了。齊國亡國,正亡于此。
最后,蘇秦又到楚國進見楚威王,說,楚國,是天下的強國,有方圓六千余里,百萬甲士,千輛戰車,萬匹戰馬,存糧可支持十年,這是稱霸天下的資本。秦國的心腹之患莫過于楚國,楚國強則秦國弱,秦國強則楚國弱,兩國勢不兩立。所以我為大王著想,不如聯合各國孤立秦國。我可以讓崤山以東各國四季向您進貢,以求得大王的抗秦明令;再把江山社稷、祖先宗廟都托付給您,練兵整軍,聽從您的指揮。大王果真能采納我這不成熟的計策,那么,韓、魏、齊、燕、趙、衛等國動聽的音樂和美麗的女子,一定會充滿您的后宮。燕國、代地所產的駱駝、良馬一定會充滿您的畜圈。所以,合縱成功了,楚國就能稱王。連橫成功了,秦國就能稱帝。如今您要放棄稱王稱霸的功業,蒙受侍奉別人的丑名,我私下認為大王這種做法不可取。楚威王說,我自己思量,以楚國一國跟秦國打仗,不見得獲勝。跟政府高級官員策劃,他們爭爭吵吵拿不出個方案,使我夜不能安枕,食不能知味,心亂如麻,好像大風中飄搖的旗幟。而今先生想團結天下,拯救危難,我楚國愿參加行列。
于是蘇秦成為主持六國合縱聯盟的縱約長,兼任六國的宰相。他北歸趙國復命時,車馬隨從之多,可與君王相比。
衣賜履說:《史記·蘇秦列傳》記載,蘇秦約定六國聯盟之后,回到趙國,趙肅侯封他為武安君,并向秦國送交了六國合縱盟約。秦國驚恐,此后十五年間不敢窺伺函谷關之外。
奇妙的是,燕、趙同意合縱不會在前336年之前(前338年商鞅死,蘇秦到秦國遞簡歷被拒,然后又到趙國被拒,然后又到燕國等了一年多才見到燕王,之后開始進行合縱,說服趙王后,擔心秦國攻打趙國,又安排張儀去秦國任職,再加上那時的旅行速度,所以即使緊鑼密鼓推進合縱大業,蘇秦游說韓、魏、齊、楚也只能在前336年或之后)。蘇秦游說韓國時曾說,秦國必定索要宜陽,可以判斷當時宜陽還屬于韓國,然而前335年,秦國占領宜陽,其他國家并未救援,說明合縱還沒完全談好。通鑒記載合縱事是在前333年,司馬光顯然認為合縱最終簽約是在本年。于是,我們往下看,前332年,秦惠王派犀首(公孫衍)逼迫齊國、魏國,共同出兵攻伐趙國,借此破壞各國盟約。趙肅侯斥責蘇秦,蘇秦十分恐懼,請求讓他出使燕國,一定報復齊國。而蘇秦一離開趙國,聯合盟約便土崩瓦解。趙國引決黃河水淹灌齊國、魏國軍隊,齊國、魏國軍隊于是撤走。
這說明什么?說明六國合縱,維持了不到一年,山呼萬歲了一陣子,又落得和以前的一樣下場。太史公說,秦不敢窺伺山東十五年,姑且當成是一種美好愿望或文學修飾吧。
六國都認為合縱是一個最優戰略決策,那為什么這個戰略甫一出臺就破產了呢?這就涉及了博弈論的內容。人是自利的,國家也是。我們說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沒說過全世界的利益高于一切。有遠見卓識的國君不多,更何況,合作伙伴太多,你遠視,還得擔心別人近視,有了這個擔心,基本上聯盟形同虛設。根本不用張儀出馬,一個公孫衍就夠六國喝一壺的了。賈誼說,亡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我們可以斷言,合縱一定是個短命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