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閱讀文字時律動,難以言表,也許是找尋現實中學習、生活實踐與文字的契合點,也許是不經意間與作者共鳴,也也許是想對激揚的文字,指點一二······潮流暗自涌動,難以壓制,竟也似利劍出鞘,不容得瞬息的遲疑。許是許久未能靜思己辯,慎思篤行了吧。


今天,我借著讀完《精進》一書的余熱,姑且做簡單的回顧和反思,以期朝花夕拾之際還能與君閑言碎語。我們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了解到:讀一本書之前,得了解書的概貌,在我們智慧的中央管理器(CPU)大腦中首先建立意識——這本書題目是什么?章節如何劃分?有什么主要的內容(緒論)。

實際上,只要我們在網上買過書,不論是當當還是亞馬遜,亦或是京東等,每本書的介紹(introduction)必離不開書名(title)、作者(author)、目錄(contents)、文摘(excerpts)、出版信息(publication information)等。因此,為了讓大家對書的整個內容有所認識,我將用思維導圖為大家呈現本書的概貌(圖1)。

圖1

按照我們以往的思維習慣,注視到這個腦圖的時候,首先建立起“一個主題,七個章節”的認識;隨之而來的,我們會去關注哪一個章節是“我最關心的,最想要看到”的內容。小編知道閱讀君們已經迫不及待了,但是,在你可以消化吸收全文之前,小編先帶領您認識其中的關鍵詞(因為是小編自己整理,有夾敘夾議的嫌疑,望諸君包容)。如此一來,您就可以接著按照自己的興趣去有選擇的閱讀啦。


01——全部的現在、五年后、沙子、“快”與“慢”

全部的現在:鄭重地恪守本心,盡全力無保留地去言必信,信必果;也可有志者、事竟成。書中提到了用不同的態度對待時間的五類人,分別為積極過去視角、消極過去視角、享樂主義視角、宿命論視角、未來視角。活在當下、積極樂觀、改變自我、展望未來。

五年后:作者還是很嚴謹的,“五年”這一時間段,確實意味著一個從規劃、開始、轉變、跨越、監控反饋、再上升、再規劃的過程,從國家層面來說,有五年規劃;從核心領導力論,我們的領導人五年一換;就連義務教育課本的更換,也與各個五年規劃相呼應。而在書中,作者主要是針對“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為大家做了闡述,比如:從現在起,你的時間和精力的投入是未來以后長期的發展,如掌握過硬的技能,終身受益;還是重視近期取得一個好成績,而這個成績對于五年后的你也許并不是最重要的,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小編真想將“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掛在天平兩端做一番稱量(實際上不符合天平的原理:左物右碼,哪能夠做價值交換)。

沙子:書中并未有清晰的解釋,但是按照內容,作者向大家呈現了四類事件:高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低收益值、長半衰期事件。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沙子是細小的石粒,是風蝕的產物,那么,書中將其形象的比喻為事件。每個個體將在學習或者生活中經歷多樣的事件,對于每件事,我們會至少嘗試了一次,有些就像歌詞中寫的那樣:自己的命運,像一場電影,不斷在重復······當然,建議多做長半衰期的事情,至于收益值個人覺得作者的劃分是有偏差的,如書法、讀哲學、多次重復也為更高的收益值,不能單一的將其定位在低收益值,還是看個體消化吸收的程度吧。

快與慢:主要是體現個體的時間管理狀態,我們常說勞逸結合,松弛有度,就是這個理,作者曰: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其實這也是不合理的,心理學中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劃分多樣,對于事物處理的狀態人人有別,如學習者可以分為沉思型與沖動型兩類,沉思型學習者碰到問題時傾向于深思熟慮,用充足的時間考慮、審視問題,權衡各種問題解決的方法,然后從中選擇一個滿足多種條件的最佳方案,因而錯誤較少。而沖動型學習者傾向于很快地檢驗假設,根據問題的部分信息或未對問題作透徹的分析就倉促做出決定,反應速度較快,但容易發生錯誤。所以快與慢并不能劃上很清晰的界限,上述兩種類型的學習者也是,只能是大量數據表明如此,但我們不能說沉思型的學習者沒有沖動的時候,也不能說沖動型的學習者一直處于猴急的狀態。

02——巴拿馬、終極問題、假設的牢籠、持續而反復的構造

巴拿馬并不是北美洲的巴拿馬共和國,也不是該國的巴拿馬運河,就是書中的一個小故事中兩個小伙伴追尋自己夢想的美麗的地方,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個美麗的“巴拿馬”就是他倆久居的地方。這里,我們不忘初心、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終極問題言之有欲,我們說西游記中終極目標是:破除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返東土大唐,其原型是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大的譯師唐玄奘,人稱“三藏法師”。同名的還有鑒真東渡,鑒真是唐朝僧人,曾六次前往東瀛,為中日佛教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中日和佛學界尊敬。為什么是欲,其實就是說,我們想要將這個終極問題定義在什么位置,書中定義了四類:零度格局(看不見)、一度格局(看自己)、二度格局(看天地)及三度格局(看眾生)。那么,唐玄奘和鑒真實際上就屬于三度格局了

假設的牢籠:快餐文化讓我們淺嘗輒止,盲目從眾更讓我們失了本心,我們甚至感覺沒有機會、沒有時間去問問自己:我到底在為什么而忙碌,我的忙碌能為自己、為這個社會帶來些什么?我們仿佛已經習慣了在已有的假設中去做莫名的證明,結果一不小心得出了一個結論:發現結論與假設有顯著性差異,接著,心急如焚,手忙腳亂,該怎么辦?實際上,我們就是為自己設限了,再三思量,人人生而不同(be born in different places/to from sb ,including mother or talence),為什么要做出“起跑線”的賽道假設;將事物之間看成“零度相關”(低關聯假設);讓“僵固性心智”成為了“成長型心智”的替代品;更甚者為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不去追求君子和而不同的狀態。今天,我們在學習、工作或者生活中,更多的是以合作的狀態獲取利益,因此雙贏才是最大化盈利的保證,開源的社會,不再有誰是知識的壟斷者,只有思想是屬于個體的。然而,我們說過,思想是需要碰撞的,否則火花將不會存在,何談燎原之勢的豪言壯語。

持續而反復的構造:根據書中的案例,簡單點說就是同樣的學習能力,可以實現遷移,實現多學科的學習。但是,這里小編還是想要強調一下構造。我們總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但是適合自己的不一定是最有效的,也不一定可以是最直接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的。因此,構造的過程,需要把握一個度,權衡(balance)利弊得失還是很有必要的(necessary)。個人認為,這個需要分為三個過程,就像模型的的構建。第一,我們形成了適合自己的學習、工作或者生活方式,也就是模式化了;第二,我們在反復實踐,并能夠總結出一些經驗,上升到理論層面,逐漸克服各種假設帶來的弊端,修改完善已有的模式;第三,當這樣的模式運用到另一個領域中,適合與否,內因和外因將會共同起著作用,我們需要再次完善適合這個領域的模式。因此,變是不變的法則,是必然的。

03——精益創業、分解任務

精益創業這個詞匯的學習是巫江在大一的時候告訴我的,同時知道了最小可行化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巫江老師說,核心思想就是迭代發展?,F在看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也只能放在“火燒赤壁”中使用?,F在的科技發展如此迅速,產品從設計、測試、使用、完善就是一個迭代發展的過程,哪一個系統的設計不留出接口,哪一個系統一次性就完備。實際上,運維工作從未間斷。因此,just do it,站在岸上學不會游泳,紙上談兵終歸不能找到問題的癥結,因為,這個問題不是1和任何數的乘積,而是1和任何數乘方的乘積,復雜中有規律,規律中越顯深度。

分解任務:任務的分解其實并不難理解,重點是如何分,書中說像photoshop處理圖片一樣,分層處理,彼此之間不影響。但是,所有的處理過程都是在為最終實現合成的效果做鋪墊。在這里,小編想問問大家,小學一年級在“拼音田字格”寫字的狀態是怎樣的?是先寫拼音,再寫字呢;還是一邊寫字,一邊寫拼音;還是先寫字,再寫拼音呢。一般情況下,我是一行拼音,一行漢字。其實這就是在分層處理自己的作業,但是老師會告訴你,為了更好地掌握,最好是一個拼音,一個漢字。然而,我們需要知自己道,起點和終點是雖然一定的,但是路有多條,合理地去選擇,集中精力去做一些同類型的事情,提升做事的效率才是硬道理。

04——學習的向導、搬運工、真正的現實

學習的向導本質是問題解決。我們說提問比回答問題會更有難度,是因為1+1等于幾的問題,提了意義也不大,因為這樣的問題,已經被提問,而且在不同的領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給自己提問,實則是問題解決時思考的過程,一連串的發問和思考會讓學習者本身有學習的沉浸感,隨之而來的便是沉浸的深度。所謂引人入勝,引發學習者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多數老師也會采取問題情境策略。建構主義學習中的拋錨策略的錨的巧妙設計將會對學習者的學習效果起到很大的影響。比如本科時,我們針對“問題設計”開展了相應的活動,其中很清晰的一個例子是:約會。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復雜,首先我們需要確定約會的對象,接著我們需要以怎樣的形象出現,約會的地點和時間,誰來安排,吃什么等。如果是第一次見面的男女朋友,又會面對哪些問題?其實問題導向并不是一個問題就可以解決,這個提問的背后是問題集合,這個集合中的小問題的交并補如何處理,都是不容忽視的。

搬運工:碼頭搬運工,家具搬遷公司、甚至峨眉山的挑夫等。不用說,我們見過的搬運工多工作領域,多膚色,多民族。再往小了說,螞蟻搬家也可算的。單一的目的,程式化的工作流程,工業化,大鍋飯,它有好處:積累經驗,累加和的效益不錯。然而,就像是池塘的水,永遠是從同一個地方注入,從一個地方蒸發,維穩成為這個池塘終身的信仰,所以這個池塘只能扮演搬運工的角色。但是,黃河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扎曲,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ㄗ灾螀^),最后流入渤海,沿途多樣的風景盡收眼底,所以中國第二,世界第五;再說長江,長江發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干流流經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于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中國第一,世界第三。因此,不能夠單一的做搬運工,要發現學習,深度學習,學會學習,書中列舉的方式只是個人發現,小編建議大家找尋更多的學習方法,尤其向身邊的朋友和長者學習,分享交流,掌握更多的學習技巧,像長江、黃河一樣,有緩有急,保證自己魅力的同時,取長補短,并服務他人。

真正的現實:作者何解?就是現實需要通過遷移,綜合運用來認識。比如,機翼的原理和昆蟲的翅膀原理一致;二八定律不僅適用于經濟學,也適用于管理學;swot分析模型適合于企業競爭力分析,也可以是個體就業競爭力的分析;構圖的理念適合于攝影攝像,也適合于繪畫等······總之,我們一定要明確的是,知識是相通的,技能是可以遷移的,觸類旁通是合理的。但不同的對象有其存在的特定的表現形態,這就需要專業領域的知識,因此,共性的部分,更多可以是遷移,但不能是照搬。

05——斷舍離、形狀、輕而易舉的答案

斷舍離的過程是做減法的過程,追求極致的簡單并不容易,若是經常能夠剔除繁雜,將主干的信息和路徑及時拎請,對我們的思考和記憶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就想哲學的起源和發展,縱使流派萬千,也離不開三個問題:我是誰,我來自哪里,要到哪里去。學習研究的基本問題是:學習是什么,怎么學;科學的基本特征是:客觀存在、可反復驗證、系統性。因此,我們說,當面對一個社會問題或是社會現象,保持頭腦清晰,層層剝離,看到問題的本質和問題背后反應的實際,莫要人云亦云,才是信息時代應用有的慎獨。

形狀更多是一種信息管理的技巧,我們可以使用一些工作來輔助自己的任務完成,如思維導圖、百度云、有道筆記、markdown編輯器、NoteExpress論文管理器等。

輕而易舉的答案:其實作者是說,世界上沒有輕而易舉的答案,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區(圖2)。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公開區盡可能的去放大,盲區盡可能減少。學無止境,在理想的交流中得到讓表格發生些許的變化即可。

圖2

06——努力、突出的長板、設計挑戰、不痛苦的堅持

努力不是一味地耗時間耗精力,不懂得變通,這種定勢會很危險。努力是要探究你是屬于怎樣的人群,然后特定的人群,選擇特定的努力途徑(圖3).

圖3

突出的長板:優勢效應。這里簡單介紹一下:“一”字型人才,知識面比較寬,但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創新。“1”字型人才,掌握某一項專業知識方面比較深,但知識面又太窄。“T”字型人才,知識面比較寬,有較深的專業知識,但弱點是不能冒尖,缺乏創新?!笆弊中腿瞬牛扔休^寬的知識面,又在某一領域有比較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敢于出頭、冒尖、有創新意識。這類人才既有知識和能力上的廣度,又有專業上的深度,更重要的是有敏銳的嗅覺、獨到的市場眼光和有魄力的創新精神。那么,這樣看來,每一類人都有突出的長板,因此,發揮優勢效應,不斷彌補短板即可,不用強求讓短板一定與長板一致。

設計挑戰,類似于教學中關于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就是說,要成為更好地自己,就不能一直站在一個水平線上,突破舒適區,多次跳躍上升,為自己的學習增加必要的難度,這樣才會深入學習。比如,閱讀,瀏覽一項基本功,這是小學時候就可以達到水平;學以致用,讓學習的內容成為學習或者生活實踐的養料,內化這就需要逐漸發展。及時反思更是不可忽視的一點,將知識重新組織后,內化成為自己的,并將其勇于實踐,發現問題,并解決,進而為后期的實踐提供依據,這才是將閱讀進行到底的基本規則。

不痛苦的堅持,我很贊成這一點,不僅僅是我們在做事的時候,將被動變成主動。我最近也在反思,我們這一代的父母給予我們太滿,我們已經在學業上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和改變;然而,我們的下一代還需要如此嗎?人人都是100分,人人都是多才多藝,也許會出現,子女的成就不能夠高過父母親。然而,什么培訓班、補習班、興趣班、特長班、體驗班······強烈來襲,家長焦躁,孩子壓力倍增,是什么在推動,僅僅是社會風氣?不是這樣的,是因為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我們忘了停下來思考,我們到底要成為怎樣的人,我們要培養怎樣的下一代,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堅持?我喜歡興趣驅動下,喜歡愿意學,堅持學的狀態。不要既然選擇了,便風雨兼程的悲壯,也不要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短暫幸福,我要及時改變自己的狀態,讓自己生活豐富的同時,學好專業知識,堅持我所愛的事業和親朋,享受每一個過程。

07——學渣、學霸、游樂場、荒野求生、獨特性

學霸和學渣好像是反義詞,但是從個體的形成和發展來看,若用數據衡量更像是等距數據,不能做比,絕對不能用學霸是學渣學習能力的幾倍去衡量,每個人都有其優缺點,然而,學渣被體制的牢籠束縛,學渣卻有種青蛙實驗中青蛙的狀態,沒有憂患意識。這都是這兩種人極大的弊端所在,要么成為極度的知識分子,要么就是底層的勞動力,為社會注入新的血液的機會將不屬于這兩類人群。

提起游樂場,我們會想到哪些詞呢?游玩,歡樂,愉快,輕松,刺激,男女老少等;同樣的問題,提起荒野,我們又會想到哪些詞匯呢?荒無人煙、驚悚、凄涼、危險等。這個小活動,只是為了提醒大家,憂患意識一定要有,遇到困難,一定要盡力想辦法解決。從長計議,研究問題,獨立思考,分析問題,找到解決的辦法,實踐并驗證理論,進而完善,步步關鍵,缺一不可。

提起獨特,我們是否會想到個性。每個個體的個體性是與生俱來的,后天也會受到成長環境的影響。進而形成了個體獨特的學習方法、生活模式,不論是處理人際關系,還是處理事務。這也正是慎獨明辨的基礎。因此,在書中,作者強烈建議每個個體做自己。正因為獨特性,合作才更顯得必要;正因為獨特性,每個個體才各司其職;正因為獨特性,世界上的才有了一系列的專利著作;正因為獨特性,從小家到國家,才有了發展的源動力。做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終于要和大家say goodbye 了,咱們回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