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古人說過兩句話,一句話是“治大國如烹小鮮”,一句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第一句是說治理國家和做菜是同樣的道理,能夠做好一頓飯,同樣也能把國家治理的僅僅有條;第二句話呢,是一個遞進結構,意思是說,只有把自身修煉好了,才能把家庭管理好,進一步才能治理好國家贏得天下,如果自身修養不夠家庭都經營不好,那么治國平天下也是白談。
私以為,古人把下廚和經營小家的重要性比喻的十分貼切。
去年上半年裝修完和全女士搭伙后,也算有了自己的小家。我明顯感到,這個小家給了自己很多啟發。
比如回老家過年這件事。我一向打比方說自己是回家做客,不是主人,尤其爸媽搬到城里后,新房子不熟悉,家里紙巾在哪、杯子在哪、零食在哪都不熟悉,自己招待不過來,客人也招待不了。今年回家三天,第一天下了廚,今天又洗了碗,吃飯的時候還記得招呼做菜的奶奶媽媽落座。回頭想想,有些事情也沒有刻意去做,只是自己有了小家潛移默化中體驗到了操持一個家庭的繁瑣之后,更能體會做飯不易,更能體會家庭成員的付出,更能換位思考罷了。可能,這就是所謂成熟懂事的過程。
由于是獨生子女加常年住校讀書又是個男孩子,家務一向是參與的比較少的。年輕氣盛,過年多是關注著熱鬧,一直不理解過年的時候男人在飯桌上吹牛喝酒,女人辛苦做頓飯為什么一般都是最后在廚房吃。慢慢自己有了家,知道做頓飯確實很多事情,才明白原來有時候真的是沒時間和大家一起去上桌。
所以今年過年,不管是在家無聊圖個好玩,還是不想奶奶媽媽太累,還是秀逗下我的下廚成果,還是受我爸幫我媽包攬家務的感召,總之,我嘗試了去進進廚房。
很多人都說,當自己有了孩子,才體會到父母對自己成長付出的點點滴滴,更加感念養育之恩。我現在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了自己的小家,才更加體會到父母為一個家庭的付出。
行孝需趁早,父母在,就是年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