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清平樂·親子記”群里上傳來媽媽的一篇日記:
今天挺忙的,回家時孩子已經放學回家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檢查我家小不點兒寫的字,因為今天收到了胡老師發給我他昨天寫的作業,說實話我看了都不知道說些什么,字太難看了。當我看到他把作業寫成那樣時,我覺得是我錯了,以為他已經不用我的監督和看管了。我很相信他會自己認真細心地完成作業,但我錯了,是我的失職。他才是一年級的孩子,怎么可能會自我管理自己呢?我也太糊涂了,別說一年級了,就是大點的孩子也不會完全有自我控制能力的。我陪著他又重新寫了一篇,這次很顯然寫的不錯。習慣是慢慢培養的,哪能一下子就好了呢?他的成長是漫長的過程,同樣養成好的習慣也是需要漫長過程的。也許是我急于求成了,所以才會讓他這樣。以后我還是陪他一起完成作業吧!等他真正長大了些,自己真正懂得該怎樣做了,那時,我再慢慢放手吧!對于今天我對他的態度還是要說聲“對不起!媽媽不該這樣對你,錯不是你的,是我的。我沒為你負責,我不是個稱職的家長。我會好好反思自己,多多為你考慮”。我家的小蝸牛,你慢慢爬,慢慢長大,放心,你無論再慢,媽媽都會用耐心和愛心陪著你,讓你快樂幸福地成長,無論你成長的路有多苦多難,都不怕,你有我陪著呢。
期待著成長中的你,加油!
看到這位媽媽的親子日記,我馬上給她回復了一句話:“學習一下‘刺猬法則’”。
我為什么要讓她去看“刺猬法則”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刺猬法則”。
寒冷的冬天,在空曠的野外有兩只刺猬被凍得瑟瑟發抖。它們左顧右盼,實在沒有別的辦法,為了取暖,只好緊緊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攏后,又因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長刺,很快就又各自分開了。可是,天氣實在是太冷了,它們又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時的刺痛使它們不得不再度分開。于是,它們在冷與痛之間左右搖擺著。挨的太近,身上會被刺痛;離的太遠,又凍得難受。就這樣反反復復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斷地在受凍與受刺之間掙扎。最后,兩只刺猬終于找到了一個適中的距離,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傷。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刺猬法則,也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心理距離效應”。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怎樣去理解和應用這個法則呢?先來看看上面那位媽媽是怎樣解讀的吧!
在我的提醒下,她通過“度娘”搜到了“刺猬法則”,并認真地學習了一番,第二天把感想發給了我,她這樣說道:“要與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果孩子想做的事情、喜歡做的事情或者是孩子在有壓力的情況下認為必須要做的事情,他就會用心、專注;父母總是管控,寫作業時陪伴左右,父母所謂的陪伴關愛,有時候其實會對孩子造成心理的壓力,使其產生反感!”
我看她是基本理解了我的用意,而且很有悟性。親與子之間的關系,也與兩只刺猬的關系有一拼。中國俗語“過猶不及”說的也是刺猬法則,比喻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人在交往中,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與孩子之間,也應該遵循這樣的法則。過度的寵愛和嚴重的缺乏關愛對孩子教育都是不利的,親與子之間的矛盾也是因為沒有很好地處理好彼此的關系。許多孩子在父母那里被寵壞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導致孩子失去生活能力,或者不懂得尊重他人。相反,也有的對孩子放任不管,將孩子置身于沒有愛和保護的環境中,導致孩子不懂得愛別人、關心別人。由此看來,過于親密或過于疏遠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更無益于孩子情感的發展。這就要求父母們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把握一個“度”。
愛孩子,就像我們手中抓一把沙子,很想抓的緊緊的,可是抓得太緊了反而手中剩下的沙子卻不是很多,當然太松了也會是同樣的結果;愛孩子,就像放風箏,太松了就拉一拉,太緊了就放一放,這一松一放之間,拿捏有法,方為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