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擔任制片人和主持人的節目《朗讀者》是最近播出的。一經播出,好評如潮。有人把它和《見字如面》一起褒獎,認為是當下魚龍混雜的電視節目和網絡節目里的一股清流。對于文學,尤其是中國文學的致敬和重溫,在娛樂節目泛濫的當下,娛樂致死的當下,的確需要這種文化類的節目。當然更要有人有勇氣、有魄力、有實力、有資源去干這事。在這個念頭,在諸多領域,不跟風,不盲從竟然成了一種成本太高的行動。就比如娛樂節目,相親節目,真人秀,歌唱節目,穿越劇,宮斗戲......看得多了,觀眾們自己都覺得會編節目編戲了。
再比如最近《成都》的瞬間流行也催生了各個版本的《成都》,無非就是按照原歌詞換些詞語堆砌而已,真可謂是泛濫至極。原本歌曲倒火了一下后成了任人宰割的翻唱版本。盡管這些個翻唱不一定有商業性,但的的確確這種毫無創新粗制濫造的改編不僅顯示不出什么本事來,反而暴露出無知和無能。有本事你自己寫一首!小學時候我們都知道,這就叫抄襲。
扯遠了。看到撒貝寧介紹董卿擔任制片人制作《朗讀者》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那段時間她正錄制《挑戰不可能》,卻同時在做制片人的事。無數的會要開,很多的事要等著她拍板。「她在挑戰自己人生的不可能」,撒貝寧如是說。她在完成主持人到制片人的轉變,她在完成心目中自己的設計的節目。
于是,柳傳志來了,許淵沖來了,濮存昕來了,張梓琳來了......一段文字背后是一個個動人的人間故事。于是,朗讀不再是小孩子們的事了,而是另外一種體會語言文學之美,感受人間真情的方式。這是種最廉價最簡單的方式,給你溫暖,給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