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
每天更清楚一些“自己的不知道”
一定要說些什么,才對得起流逝的光陰。?
今天無意翻到一片序,是霧滿攔江的《我不過低配的人生》的序言。
里面講了兩個歷史故事。
一個是48歲的過氣大叔劉邦打敗將門之后項羽,而他帶領的烏合大軍們,那些賣菜的殺豬的提籃子的,一躍成為將相家族。
另一個是不識字的勤雜工惠能,在學霸師兄寫出“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偈子后,哈哈一笑道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得傳弘忍衣缽,成為禪學六祖。而金庸根據這歷史,將禪學改為武功,寫出了一本《俠客行》
這兩個歷史故事大名鼎鼎,每個拿來細說,都可大寫三百篇,今天霧滿攔江把它們放到一起,是因為它們有一個相同的中心點。
我們都是平凡人,但又都有智慧存于心中,如果能打破自我認知的界限,找到最好的自己,做完整的自己,不委屈不沖動不意欲難平,才是我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不論是受劉邦點撥重用、人生逆轉的昔日商販今日將相們,還是不同于咬文嚼字的高材生、簡單單純單刀直入的惠能,都曾經是眾人眼中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無名小卒,卻因著這樣那樣的原因,打破了自我認知的界限,丟棄了繁雜不堪的束縛,體現出了自己的大智慧。
以前禱告,常常聽大家求這個求那個,求身體健康,求考試順利,求感情穩定,求工作突破。我常常不知如何,只求兩件事情,內心平和,多有智慧。
我是愚鈍之人,之前看書也少,內心偏偏對智慧兩字情有獨鐘。
雖然期待智慧,卻隱隱未明這兩字的深刻含義究竟為何。
今日看這段文字,說,智慧,是一種思維認知,如果認知誤差,就找不對自己的人生之路。打破自我限制,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智慧的認知。
冥冥之中,這世界的道是那獨獨存在的,道可道,非常道。不是一眼就能望見的。那智慧就是你循著那道走下去的路,這道不好走,而這路更不好走。
多數人,都要經過一番痛徹的折騰,才能喚醒這沉睡的智慧。因為痛苦讓清醒的人更多去思考,而混沌的人就此沉淪。
這也是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吧。所有的苦難都給精彩的人生帶來了特別的禮物,心懷感恩之人必定能看到,而回頭看時,若只顧淚眼婆娑,那特別的光彩,怕是看不到的。
我聽朋友講過她朋友的一個故事,那女生先天心臟長反了,醫院里大大小小做了十幾次手術,之后醫生一紙通告此生不得生育。誰想她立志要為人母,離開家人,懷胎五月才返家,婦產科拒收。家人匆匆忙忙找到當年主刀的主治醫生,迫不得已與婦產科聯合一起,把她作為案例研究勉強收下,誕下胎兒后,她又重返生意場廝殺,硬是活出了彪悍的人生。
人生公平還是不公平,總是相對的,她生下來拿的這一手爛牌,換你手里,是會砸了還是風光異常?
是平凡人的悲慘人生賣給全世界博同情求打賞,還是咬牙切齒奮不顧身鋌而走險平地升天?
無手無腳的尼克胡哲說,有人跟他說,你天生就是要來做演講家的,你這副樣子一上場,大家就已經知道你有多么悲慘,你怎樣都是逆轉。
如果不做演講,他可以去做什么?他會沖浪,能游泳,生活完全自理,應該可以找到一個平凡的工作,可他最終是怎么走上演講這一條路的呢?成為億萬人的勵志偶像?如果悲慘成為他的一張牌,拿著絕慘牌的大有人在,為什么他們卻沒有成為偶像?
因為他把一張慘牌,通過自己的努力,逆轉成了一張王牌。
你我這等人,或許拿著一手坐等劃船的平凡牌面,按理說應該比上面這兩位都好很多了,不幸是總有人為自己找借口,覺得現在這個賣慘求富貴的世界里,自己無可傾訴毫無特點才是最慘。
仔細看看吧,他們不是運氣好被上天眷顧,才得以將爛牌打好,他們都是經過思考的。
自己先弄明白自己的情況,優勢劣勢,揚長避短,苦難險阻做好準備,然后單刀直入,奮力廝殺。
那我們這平凡牌面的人,是沒有受這重重一擊,才淪落為不會思考的行走動物嗎?我們可能是未跟隨劉邦之時的那個小販,沒人點撥頓悟;也可能是禪院里不識字的掃地僧,沒有人探討大智慧。這樣也就終其一生了。
你若安好,覺此一生云淡風輕也未嘗不可。
你若心有所念,也不用非要自找些痛苦來宰割自己,多思考多學習,先承認自己的無知,也接受自己的有限,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自己這一手牌,到底該怎么打。
改變可以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再用智慧去分辯這兩者。
我們這一生求的,最終是知行合一的平和,物質匱乏或富足,或許可以影響內心的平安,卻不應該成為主宰。
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心是尋道的根本,想辦法突破心智的界限,才是大智慧。其他是人生的戰術,這才是人生一等一的大戰略。
心若不穩,艱難是苦,平凡是苦,成功亦苦。
心若安穩,成功是甜,平凡是甜,艱難亦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