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大阪
時間轉到公元2018年1月21日清晨,滑雪的孩子們一早叮叮咣咣折騰走了,隱居的倆人才得以酣睡,這幾天因為不跟大部隊一起行動,每每被動拖到最后洗澡,2點睡覺已是常態,想想國內才1點,又不覺得睡得很晚,時差這東西感覺像歷史,都是被人隨意打扮的小姑娘,怎么對自己有利就怎么說。
當地時間10點鐘,踏出房門,哦,有個錯拿移動充電器的小插曲,也是個有故事的“蝴蝶”充電寶了。
離開大阪最后一頓,近鐵站旁邊早餐定食,豆腐口感不太好、湯也太咸,不是很爽歪啊,進站前迎著朝陽留下大阪最后一景,
臨離開大阪,為了避免換乘買票搞不清楚的困境,還是買了icoca卡,還是無腦換乘更適合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穿梭,先進站再看怎么走,總歸坐的到終點不是?換乘也不麻煩不是?本著這一中心思想,我終于買到了出國前就心心念念的小卡卡,這下就有了一次性票根+公交卡兩種紀念了。突然決定以后去任何一個城市都辦一張當地的公交卡作紀念吧。
初見京都
這兩天走得太累、睡得太少,在京橋站換到去京都的列車上不久有了座位我就開啟瘋狂補覺模式,睡得那叫一個爽,旅途、會場、課堂依然是三大補覺勝地,迷迷糊糊間前面好像站了個65歲左右的大爺,想起legal high第一集讓座的情節,日本也是崇尚給老弱病殘讓座的咯,又覺得好累好困站不起來啦,繼續秒睡。貌似是坐準急?反正時間不短,第二家民宿離京都五條站比較近,出站之后過了一條淺淺的寬寬的河,后來才知道此河叫鴨川,也算京都的母親河吧我猜,幾條地鐵線路就順著鴨川這么一條二條……七條九條的數著,清水寺、伏見稻荷、四條購物街都被鴨川穿起,無數京都兒女都被她孕育,嗯,肯定是母親河。
第一個感覺是京都的房子比大阪還要矮,木頭外飾的房子居多。我們這次住的地方更像是經紀公司搞的大量民宿之一,更標準化、樓下門禁、樓上房門的自動化程度更高,也沒有大阪那家留言簿一樣的東西,放鑰匙的密碼鎖就掛在一樓立體自行車庫的架子上,旁邊還掛著好幾個一樣的鎖,房東貌似并沒有告訴我們哪個密碼鎖里藏著我們的房門鑰匙,運氣好到一試就成,誰讓就在車庫入口最靠近路的那把鎖呢。
三人登堂入室、放好行李,準備去趕據說一月一度的集市,本來計劃了坐公交、租自行車兩種方案,然分別因為智商和可租借時長的原因未能如愿,用最短的時間達成共識,走著去。沿途風景不錯,首先是門口的小路有著半米不到的自行車道很是亮眼,對騎車技術的要求甚高,后來才發覺有很多不足5米寬的小路切割開一個個小街區,比大阪還要窄小。
初見東本愿寺
一路向南經過一座還比較有名的寺廟——東本愿寺,人少已然是國內游最奢侈的要求了,而這里寺廟就是它本來的模樣,安靜而肅穆、宏大而精致,工作人員不多,沒有游客紛至沓來、大聲喧嘩,只有信徒和偶爾經過的人前來拜謁瞻仰,人不多、說話聲幾乎沒有,心情也跟著變得平靜,真是難得。門口沒有售票處和出入閘機,敞開大門隨便出入,當中一座寶殿,左右兩側有偏殿作服務和咨詢用,院子里的地面就是白色的碎石,光腳踩可能會扎傷腳的那種,不知是什么傳統。主殿的前方左右兩側各垂吊一根木柱,筆直地上撐屋檐邊緣,乍一看以為是承重結構,其實不然,往下看竟分為對稱的四股,逐漸外翻翹起,落在底部方形墩柱的四角上,呈向下開花的造型,顯然底部的花瓣是撐不住上部的花莖的,只能算是一種裝飾特點了。
脫鞋進殿,跟國內的大雄寶殿也類似,因為不允許拍照,現在的記憶也不太清晰了,主殿左側是一個長廊,有實物展示講述前人修建東本愿寺的歷史,雪天運木頭發生雪崩傷亡無數、用女人頭發擰成繩子等,有一塊小黑板標著接下來一周寺里的活動安排,活動挺多。離開寺廟,繼續向南,專門找小路走,安靜又干凈,雖然處處相似,可又有讓人驚喜的小心思,很適宜,內心總產生一種歲月靜好的感覺。寺院附近大都是佛教用品店,但奇怪的是都沒有特別招搖的招牌,如果不仔細看會以為是居住地,也看不到店員,不知道他們到底要不要招徠生意,大概來者自來吧,有需求自然會進來,不用多費唇舌,就是對像我們這種只想獵獵奇的游客就不太友好。
趕大集
穿過京都站附近長長的鐵道橋下的地道,終于快到目的地了,看樣子是一座寺廟的停車場改造成的臨時集市,旁邊的香火爐依然不停,看來我們真的走運了,體驗到了不那么秩序井然、現代氣息濃厚的日本、而更像我們小鎮大集的日本鄉下生活了。伏見稻荷大……集,銅鑼燒、卷餅、章魚小丸子,午飯就這么吃飽了。好幾個地方都看到臺北夜市小籠包,兩度攔下陳sir不要吃,即使在伏見稻荷大社遇到一位在我們鏡頭前搞怪的攤主大叔。除了各種現做的美食,還有手工藝品(手鐲、耳墜、木版畫)、自制醬菜(腌物)等出售,當真是本地人貿易交流的集市。哦,終于找到了極其簡易的垃圾桶,當然是賣家自備。
逛到腰酸、腳底疼,幸虧列車上補過覺,不然真心撐不住了。從廟門出去,踏上歸程,期間討論了日本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并找到京都站附近的友都八喜,于是想去逛逛,本著不走回頭路、選小路走的原則,直奔而去;路上還遭遇貓咪,同行的大哥作為資深貓奴,隨手放出音樂勾引貓咪,惹得玻璃門內的貓一時無著,哈哈而去。到了京都站,大哥請我們在酒吧坐了會兒,吃點小食、喝點小酒,總算可以歇一下,酒吧進門一位帥哥服務員用中文問我們幾位,感覺很親切,后來得知剛在上海培訓過幾個月,在聽到中文的瞬間非常驚喜,以為背后會是“中國留學生成功打入本地時尚生活圈”的故事。進去友都八喜尋找switch,不出意外也是斷貨,仨人實在太累決定回住處睡上一覺。
蕎麥特色
19:00,醒了,睡得太舒服。。剛才mommy問我出去玩累不累?我想了下,哪里會累哦,睡到自然醒,不擔心工作,不考慮省錢,吃好的喝好的,每天就大街上逛吃逛吃逛買,嘿,我們不是旅游去了,是度假去的。
晚飯吃什么?這是一個問題。醒來翻翻手機,點評說附近有幾家蕎麥面,是京都的特色食品,就倆人,晚上又不宜吃太多,面也是不錯的選擇,跟著送移動電源的伙伴來到地鐵站附近,這里有麥當勞、但是我們選擇了蕎麥面。沒想到居然是冷面,面太硬,味道不美,配的菜不夠新鮮,還配了冰淇淋!哦,冰淇淋是這頓飯的最大亮點了,那根小餅干脆脆的,挺好吃的。服務員態度依然沒的說,在我們憤然要結賬離開的時候,對方很著急地跟我們溝通還有冰淇淋沒上,于是得出結論京都口音的英文確實沒大阪好辨認。兩份面收了我們4000多日元,提供這么不好吃的食物還這么好的態度,陳童鞋很憤恨,甩下“可怕的民族”結賬走人了。感覺上當了,感覺還真不如去吃麥當勞了,沒吃麥當勞、吃了蕎麥面也成了我們這次日本之行的遺憾之一。
京都的免稅店遠沒有大阪的多,在路邊零星分布,商品也不夠全,大阪的時候郭夫人告訴我京都免稅店比大阪便宜些,后悔在大阪都買的差不多了(當然是在怕超重的前提下也沒敢買多),總是擔心后面碰不到買不到了,還是初來乍到,對城市、商場的分布不了解,現在回頭一想,是了,除非是當地獨有,不然旅游城市不可能讓你買不到通用商品。這也是上海生活經驗吧,上海的免稅店還是很稀缺的,只在市中心幾個商圈見過。還是要走出去,很多細節上的體驗是無法通過聽人講就能體會到的,更何況很難有機會聽到很細節的故事。
吃完晚飯八點多吧,沿著主路一路東行,晚上的空氣也不覺冷冽,街上人不多,街邊的小店基本都打烊了,只有familymart的招牌燈亮的刺眼,愜意閑適,聊旅行感受,“陳錦滄”的想法也是這時候冒出來的,寫下這三個字突然感覺像是某種倉鼠的學名……這條街的路燈是放在地面上的,小小的一只,做成燈塔的形狀。越過鴨川,再往東走,主路上有一個高架出入口,不知道是不是道路比較寬、還是車輛比較少,雖然高架出入口縱貫主路,但一點都不違和、不醒目,可能跟沒有夸張的聲屏障也有很大關系吧。不像我們的市政設施,恨不得在馬路上筑起一座高墻,招搖得很,從不肯靜靜地發揮服務功能。
群里二老板招呼人夜游清水寺,于是也去碰碰運氣,竟然在路口被大部隊趕上了,十人夜游京都城,走到一處寺廟大門的所在,黑燈瞎火閉門中,晚上就走到這里吧,第二天才知道是這個入口里面是個怎么樣的所在。十一點,回住處泡了個美美的熱水澡,這樣,告別了在日本的第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