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天已經幸運的在首映禮上看了一遍,說點感想吧。接觸新海誠的作品不算很早,13年的夏天看了他當時最負盛名的《秒速五厘米》,男女主人公穿越千里雪夜的一吻和片末經典的火車交錯而過,回頭伊人成空的情節與畫面定然每個看過的人都記憶猶新,同時秒五的音樂和畫面都是恰到好處的動人,山崎將義那首one more time,one more chance至今仍縈繞耳際。飛舞的櫻花,借著兩只孤飛之鳥展現的整個城市的夜景和夏日海濱的淡淡色彩也都歷歷在目。這部作品不能說很震撼我,除卻畫面音樂,那傷感綿長的劇情確實不去用心體味是很難理解的,不過13年初夏的秒五卻無比地貼合我彼時的心境,讓我覺得自己就是新海誠口中那些“需要他作品的人”。
? ? ? ?拋開感性層面作為混跡二次元多年的一個觀眾來說卻隱隱覺得這樣的片子和很多同樣青春題材的動畫(《未聞花名》、《龍與虎》以及后來的《四月是你的謊言》等等以及日本國內同檔期的《聲之形》)在哪里很不一樣,卻又說不上來究竟哪里不一樣。不過這些都并不影響這之后一發不可收拾地喜歡上了新海誠和他的作品,照著《秒速五厘米》-《言葉之庭》-《星之聲》-《云之彼端,約定的地方》-《追逐繁星的孩子》-《她和她的貓》(97版)-《cross road》-《某人的目光》-大成建設的四支廣告陸陸續續補完了當時在大陸能看到的新海誠所有作品,那時候應該已經是14年的冬末了。其實看了這么多我覺得每一部有每一部的特色,并不像很多人說的那樣每一部都是畫面漂亮而劇情單薄。《追逐繁星的孩子》的劇情肯定算得上是很豐富實在的,只不過在這部片子中新海誠沒能發揮自己的長處,改變風格的嘗試也不是很成功,有點學宮崎駿的奇幻。那之后13年他回歸制作70分鐘的個人動畫《言葉之庭》,言葉中對萬葉集不溫不火的運用,情感依次展開到最后涌泉式爆發是很流暢的,或許用商業作品的標準來衡量言葉之庭,言葉之庭并不成功,因為他還是沒能以唯美的畫面和師生戀的話題吸引到絕大多數觀眾群體,但不得不說言葉之庭很“新海誠”。每一個因為這部作品被新海誠吸引的觀眾一定還記得那首篇幅短小卻意興無窮的小詩—
? ? ? ?隱約雷鳴
? ? ? ?陰霾天空
? ? ? ?但愿風雨來
? ? ? ?留君在此
? ? ? ?隱約雷鳴
? ? ? ?陰霾天空
? ? ? ?風雨不來
? ? ? ?吾亦留此
? ? ? ?如果非要給新海誠也來排個三部曲我認可的新海誠三部曲應當是《星之聲》-《秒速五厘米》-《言葉之庭》,這三部不論清新唯美的畫面、悠揚又不失力度的音樂、傷感悵惘的主題都是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的,并且都沒有采用制作委員會制度,新海誠能自己把控的地方肯定也更多。無奈這樣的制作模式在商業上始終沒有成功,其知名度也就可想而知。國內恐怕也只是一些忠實粉絲在一如既往地關注與支持他。這個三部曲都涉及了成長帶給主人公的一些不適應和孤獨感,今天新海誠在傳媒大學的見面會上說自己學生時代是一個很怕“出社會”的人,這其實是眾多熱衷于相較現實世界而言更加純粹的二次元世界的很多動漫迷以及“死宅”們共同的心理狀態。
? ? ?《星之聲》的人物作畫在今天看來簡陋得有些慘不忍睹,但故事最后伴隨著LOW的一曲through the years far away阿昇的手機屏幕上出現這條短信“24歲的小昇你好,我是15歲的美加子哦!……”時屏幕外的我們一定或多或少體會到阿晟和美加子之間跨越星辰光年的思念以及最后天人永隔的不盡悲哀。《秒速五厘米》的分段敘事時間跨度巨大,觀眾稍不留神就會對劇情失去把握。但是明里貫穿全片始終的掙扎卻是每個用心體會的人都能感同身受的,他最后的回首成空才更具悲劇色彩。《言葉之庭》在故事的雙線展開中依舊戲劇沖突很弱,但雪野最后勇敢縱身撲在秋月肩頭時整個背景的由雨轉晴也可以在之前對二人內心的焦慮回環往復的渲染中得到合理的解釋。這些才是作為新海誠的粉絲所最感同身受所最認可的吧。有人告訴我新海誠內秀的情感往往被他的作畫所掩蓋,這其中消費市場的浮躁和作者的固執應該要負對半責任。
? ? ? ? ?新海誠作為動畫監督一貫的作品風格是很不“二次元”的(不過早期的《星之聲》美加子在外星的激戰鏡頭還是能看出很多地方受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作品《EVA》的影響),其實一批我們熟知的動畫導演如宮崎駿、細田守、新海誠、今敏所導演的動畫都是疏離于二次元核心動畫之外的,他們更慣用電影的敘事與表現手法來做動畫。不過在今天動漫越來越注重人物的塑造而忽視劇情架構的時代要讓懷揣匠心的他們去迎合這種潮流才是最不可能的。阿宅們有時候不能在這些人的作品中獲得單純的快樂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 ? ? ? 扯遠了,回到君名。我已經在影院看完全片了,要說這部作品是三部曲的延續我并不情愿,但是票房的大熱和誠哥自己的一再推崇又讓作為一直喜愛他支持他的粉絲們很矛盾。畢竟之前新海誠的作品票房最高的也就是《言葉之庭》的1億日元出頭,和如今這部《你的名字》在日本國內拿下年度票房冠軍,沖擊200億日元的勢頭不可同日而語。他自己說這部作品講了一個相遇前的故事,故事到男女主人公相遇就結束了。這樣解釋全片當然很妥當也很有值得人玩味的地方,不過作為誠哥一直以來的粉絲私心是希望最后瀧和三葉的回首是對秒五中明里和原野錯過的一份補償或者說時隔九年的追憶吧。當然這樣要求新海誠要求這部單獨來看各方面都很優秀的作品是很不公平的。商業上的成功才是談情懷的資本,君名已經在日本國內拿下年度票房冠軍,似乎被拿來和之前新海誠認可度最高的作品做一個比較是不可避免的。
? ? ? ?整部影片給我的感覺更像是戲劇沖突不那么激烈的細田守的作品,當然細田守不會以這么內斂的敘事節奏展開就是了。看完細田守的作品往往讓人大呼過癮,心潮澎湃,即使《狼的孩子雨和雪》其實內在核心也是很“激昂”的。而看完新海誠的作品就是心里會泛起淡淡的憂愁,激起人強烈的傾訴欲。這次君名做到了第二點,卻沒能讓我再度體會到那種難言的卻也很令人享受的敏銳的惆悵。電影的中段不再有空曠的教室、凌亂的桌椅和翩飛的窗簾這些以往他的作品里似乎必備的空鏡頭,雖然也因此豐富了故事性,終于擺脫了“新海誠只適合拍廣告”的戲謔,卻讓人覺得似乎少了點什么。也就恍然發現,那些如散文般的鏡頭和節奏才是新海誠動畫獨具特色的地方。剝離了這些,更多人能接受他的動畫了,因為唯一一點和二次元相像的部分被抽離了。也難怪有人說新海誠在這部作品里“背叛了”過去的自己,不過其實新海誠早就“背叛”過自己了并且還失敗了。就在11年做《追逐繁星的孩子》之時他就在向市場更能接受的方向改變自己的作品風格。那是他第一部引進制作委員會制度的作品,全片只有頭尾才讓人覺得有新海誠一貫的特色而且還銜接地很生硬。而至少《你的名字》頭尾新海誠式的演繹方式與中間緊鑼密鼓的劇情并不違和,所以其實是我們從很早開始就誤會誠哥了,他早就開始改變自己的風格,《言葉之庭》不過是他初次嘗試失敗后的回光返照,而這次《你的名字》攜田中將賀等一眾王牌人設王牌制作成功地完成了他風格的轉變。可以理解為由散文家新海誠變成了小說家新海誠。以后應該不會有人調侃誠哥是“壁紙狂魔”或者每次他一出新作就說“一大波壁紙正在靠近”了,雖然我懷念著那樣被每個深愛著他的人調侃著的新海誠,卻也不得不承認,如果他的改變能讓更多人接受他喜歡他,那也是值得的。
? ? ? ? 可能很多很早就開始喜歡新海誠的動漫迷們從來沒有真正想到過誠哥的作品有朝一日會真的進軍中國內地,而且是以如此聲勢浩大的排場。不過所有的沒想到所有的不滿意都在商業成功面前顯得有些無力,我們只需看到,如今,他來了,帶著他最滿意的作品,他要征服的,遠遠不止阿宅們。1202,電影院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