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所謂的暢銷書,獲得過2014 美國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 第1名,按理說在閱讀相關,我不是很喜歡追逐熱潮,這本書或許不應該在我的閱讀名錄,假期中閑來無事,從kindle中打開這本書,整體來說,是本很細膩的書,略顯單薄,書中想傳遞的一種訊息還是很容易讓人有一番觸動。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作者伍綺詩(Celeste Ng)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和俄亥俄州長大,父母均為科學家的她,是香港移民第二代。不知道是否和作者是華裔背景有關,這本書中體現出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鏈接關系,以及父輩與孩子間附屬與自由的探索與博弈,非常容易讓生在中國的我們有共鳴感。
情節并不復雜,書的一開始,主角,16歲的少女莉迪亞就逝去了,一個花季少女的自殺拉開了整個序幕。女孩的父親,一位華裔的二代移民男子,父母身份卑微,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謹小慎微,考入了哈佛,于大學任教。女孩的母親,終其一生都希望自己與眾不同并能成為醫生的美國女子,兩個人相愛并結合,有了聰明美麗的3個孩子,母親因為對孩子的養育放棄了自己的學業與事業,在家相夫教子,帶著對自己人生妥協的遺憾。
父親作為第二代移民,從小飽受隔離與自卑感的折磨,總是熱切的鼓勵女兒做一個社交達人,母親竭盡全力陪伴女兒的學業,相信女兒能完成自己成為醫生的夢想,成為獨立而綻放的女性。而這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暗涌,父母為自己女兒的的成長與優秀的假象歡愉著,女兒在這幕戲中,焦灼著不敢打破父母殷殷的期盼。
幻境最終以莉迪亞的自殺告終,有時候,殺死你的不是絕望,而是希望。
小說是一個困境的悲劇,唯一自己走出來的人,卻不小心死去,但她的死卻幫助了家人鄰居走出困境。
所有人的成長與發現,都在莉迪亞自殺后,對真實女兒的世界的了解,對16歲少女本應擁有的簡單快樂反思,對父母試圖借成就孩子之名成就自己的殘酷反省,一個從未真正成為自己的人,何言快樂?好在書的最后傳遞了溫暖與希望,父母在痛徹的經歷后,拉起了曾經被他們深深忽略的大兒子與小女兒的手,災難的幸存者們擁抱彼此,真正的走到了一起。
這本書讓我想起曾經看見的一則新聞,國內很多高考生在結束高考后撕掉書,撒滿天空,沉甸甸的青春與揮之不去的霾。是的,生在中國的我們,有多少人不是一出生就帶著上一代人未果的夙愿,沉默且沉重的在成長的過程中,單一的將自己的人生與學習成績及未來的財富或其他劃上等號,終于有一天長大成人,開始“反抗”和覺醒,或許有力量和能力卸下那一層層枷鎖,尋找真正的自己與自由。而不幸的是,絕大多數人,在不知不覺中,將枷鎖又一件件給下一代穿上,以愛的名義。
其實這本書的問題在于,太過清新與溫情,我們所處社會的實情遠比這個故事更為殘酷,只是我們自殺的不是肉體,是原本應該更為自由的靈魂。
所以,姑且說這本書是個提醒吧,你活的是別人的期許,還是活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