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了,從事基礎教育幾十年的哼哼姥姥哼哼姥爺來北京幫忙帶一段時間哼寶。不料早上大家一起在樓下小區花園溜娃,晚上我就被姥姥姥爺約談了。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夏日炎炎暑氣逼人,怕孩子曬傷或中暑,我們一直帶著孩子在陰涼的地方玩耍,而孩子喜歡的滑梯暴露在大太陽下,哼寶興致勃勃的跑向滑梯的時候,我就一直在喊別去別去,太熱了,然而哼寶并不聽我使喚,徑直奔向滑梯,我只好跑過去抱起哼寶就往陰涼的地方走,孩子生氣的在我懷里扭來扭去,未遂,后來看到了別的玩具才平靜了情緒去玩耍。
晚上姥爺約談,開口的就說,你不該讓孩子經常煩躁。我隨口就說孩子脾氣不好,最近愛發脾氣,有事沒事就暴躁。姥爺問,你有沒有考慮過,是因為你長期讓孩子處在一個煩躁的狀態。姥爺接著說,孩子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她需要去探索、去了解,好玩的東西想多玩玩,危險不危險也需要自己去慢慢掌握,而你總是根據自己的判斷拒絕她,暴力的阻止她,她一直被拒絕一直受挫,當然會很暴躁啊。姥姥也提到前段時間去老家探親,遠方的親戚家有個小朋友跟哼寶差不多大,因為家里大人都很忙,對他的管教很少,小朋友反而自我的意識和能力更強一些,會自己吃飯,對什么地方危險不可以去什么地方可以安全的玩耍都有明確的認知。
我開始反思白天姥姥姥爺在帶孩子時的點點滴滴,不禁問自己,哼寶如果大中午大家午睡的時間想要推凳子玩,推得全家不得安寧我會怎么辦?如果我在做家務給大家準備食物的時候哼寶非要過來玩食物我會怎么辦?我應該都會斷然拒絕她,并且認為這些是原則問題不可以妥協吧。
然而姥姥并不是這么做的。哼寶在推凳子的時候,姥姥拿出了一根繩子綁著一個蓮蓬,哼寶因為沒有見過蓮蓬,瞬間很新鮮的把凳子放在一邊,神氣的拖著她的新寵小蓮蓬到處走,睡午覺的姥爺一點都沒有被打擾,而午覺睡醒后,姥爺也默默的找了些舊襪子舊衣服出來,把凳子腿裹上,保證以后推起來也能安靜一些。下午姥姥在準備銀耳蓮子羹的時候,哼寶一直想要玩,姥姥就讓哼寶參與到準備的過程中,幫忙把蓮子從蓮蓬中剝出來,擺成不同的形狀,放進小盤子里,哼寶玩得不亦樂乎。即使偶爾哼寶淘氣一腳把收拾好的蓮子踢翻,姥姥也不惱不怒,認真的教她收拾。
想到這些,我突然意識到,我其實缺少對小哼寶的尊重,缺少對她的意愿的了解。很多時候都是圖省事,以解決問題為目標行事,很少去想她想要什么,她為什么要這么做,而只是簡單粗暴想她可以或者不可以這樣想。
我或許可以更尊重她的意愿,不違反原則、不危險的事情,她想做就讓她去做,理解她支持她。
我或許可以對她更溫柔一點,這種溫柔不是語氣上的溫柔,而是發自內心態度上的問題,觸碰原則的問題,在她還不能懂道理的時候盡量去轉移注意力,而不是暴力阻止。
最神奇的變化是我們的睡覺困難戶小哼寶,因為白天玩得太自在太開心,晚上破天荒的自己要睡小床,躺在小床上沒有兩分鐘就入睡了,根本沒有讓媽媽哄。
看著小小的哼寶,我輕聲的說,我想和你做朋友,好么?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