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有新人》之后,再無郭德綱和張國立,一個真實的郭德綱

文/家奴

《相聲有新人》為什么火,因為它真正給了相聲演員一個舞臺,只要是說相聲,不要求學歷、不講究背景,只要有才華,就可嶄露頭角,就能贏得喝彩。這樣的舞臺表演方式,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就是,想要挖掘人才,就要不拘一格,就要破除壁壘。一個節目做到好,引人入勝,召集人郭德綱和張國立很關健,他們對相聲演員點評能夠到位,說話能夠不留余地,且句句中的,十分重要,如此,才能讓演員心服口服。而老郭是相聲界資深藝人,一直在舞臺一線演出,張國立是著名演員,對表演藝術深喑其道,且成績不菲,學員大多數是沖著這二位來。

郭德綱說:人生,不是為了解釋。那么,人生就是用來表演的,一個相聲演員,他的人生,就更得是表演。但表演,在郭德綱認為,必須先要功底,還得創新。他講,相聲怎么能活下去,要創新才能活下去,但前提是功底。你沒有功底,你創新什么呀?就如同我們臺上有個選手提到說我們就是要創新,西方古典音樂從巴洛克,到古典,到浪漫,每個時期都是有人打破原來舊有的規則,一步一步創新的。這說得對,但前提是,每一次打破規則的,都是行業內部的頂級人才,而絕不是門前賣麻辣燙的,這邊兒修鞋的,說我要出來打破你們的規則了。這就跟你沒有關系!壟斷也得是內行壟斷,得有深厚的基本功。我們現在有個誤區,就是他沒有基本功,他想回避這塊,他才提出來說我們要創新。好多人直接跳出來,舍棄了123,就說他要做數學家。我反對的是這樣,我不反對創新,但好多人會故意歪曲我的話。

眾多網友出于對節目的喜歡,給節目中的演員起了特定的綽號,如“陜西二哥”“公式相聲”“博士夫妻”“畫眼影”等等,而節目做到現在,也涌現出了不同的相聲形式,并把正在研究、喜愛和創新相聲的演員召喚而來,是節目最大的成功。它精彩的PK戰是類型節目中的亮點,始創是有經驗老的老演員。若把握不好節奏,也會馬失前蹄,輸給新人,讓新人有了“光腳不怕穿鞋”的機會,“站在舞臺就算贏”的心態,這對于鼓勵新人,吸引新人,繁榮相聲的創作表演隊伍,有極大的益處。

張云雷打著快板唱著“你說相思賦予誰”的出場方式,一度閃曝舞臺,令網友大開眼界。有人一句德云社誰唱得最好?想難住郭德綱,而郭德綱很快給出了答案,不是張云雷,并講,后臺那個穿西服的孟鶴堂唱的也不錯。張云雷和孟鶴堂碰面,就是想要擴大德云社的名聲郭德綱豈能說云雷唱得最好,得留有點懸念,孟鶴堂模仿非常厲害,張云雷唱功十分了得,拼一拼顏值,這個相聲娛樂圈那是需要看臉的,張云雷僥幸贏了孟鶴堂,人氣指數開始直逼岳云鵬,德云社宮斗序幕就此拉開,兄弟們,拼吧,有本事,拿出來,讓全國人民看一看,咱民間藝人可是給傳統藝術長臉了。

郭德綱收徒弟,有自己的原則,他說:看機緣合適,該收就得收。(有條件嗎?)得他也得合適,我也得合適。我覺得這孩子條件不錯,表現力也挺好,但是確實在品質上或者在其他方面不太適合,那就需要停一下再看。還有的可能志不在此,他是希望通過踩個跳板,然后去拍戲、去做節目,那么也不在我要收的范圍當中。拜師分兩種,一種是為有用,他要拜一個對自己有用的師父,幫他有演出、帶他上節目、給他好多人脈關系。一種是咱們倆好,我喜歡你的為人,你就是在鄉下一個小房子里面說相聲,我也愛你,我也要跟你學,跟你呆著。所以我得看你到底是什么狀態,這個東西是瞞不了我的。我拿眼一看你,我就知道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如果我收你,日后是給這個行業帶來一個禍害,那我肯定不要。

進了德云社,還有自己的規矩,特別嚴格。我們從一開始,孩子剛入科,就要教他怎么做人。為什么我們開始一兩年不教他藝術呢?不教藝術,先讓你做衛生,可能來了半年,每天都是做衛生。我們不缺做衛生的,我們也可以去雇保潔,但是讓你做衛生,就是看你等得了等不了。我都做了半年了還沒有輪到我?那我走吧。您快走,快走。磨不住性子的話,好不了,因為不敢保證你之后能紅啊,這是第一關。學了半年、一年之后,經常還是集體做衛生。老師會藏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就看,老師出現誰干活,老師不出現誰干活。老師一來你干活,老師一走你歇著,當場開除。你能偷懶,你在這個行業就呆不了。不能給這個行業找麻煩,理解嗎?相聲界的整體素質需要提高,我們不要帶來禍害,你有賊心眼子,留你就是禍害。

而被他開掉的人,他說:他不可能爆紅,但他會有碗飯吃。因為我們的要求太嚴了,凡是在我們這里呆過的,都能干點事,雖然離我們的要求還很遠。他要去電視臺錄個節目啊,到哪里當個小班主啊,這些都不難。我們也不能趕盡殺絕啊,也要給他碗飯吃。

郭德綱一直理論只有商演才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他就是要要相聲有新人節目中露一手,證明自己的話沒錯,連德云社的班底都一鍋端來,讓張云雷和高峰也來比拼,主持人說:在相聲界卻誕生這么一個偶像級的明星,你覺得這是突破哪方面的規則?郭德綱連忙說,這是天災人禍,這個行業從來沒有說哪個小孩因為好看就紅透了天了,八九歲開始就在德云社跟著,這是從老藝人一步步蛻變成鮮肉的,單純長得好看,他也不可能紅得時間這么長。高老師是直眉瞪眼奔著老藝術家的路子去,在相聲界來說,50歲以下的藝人來講,如果從整個相聲界來看,前三名,高峰就得占兩名額。即便連岳云鵬感覺自己都要比高峰還紅,有點飄的時候,他老婆直接損他,你這輩子都別想和高峰老師比,自己是哪根蔥還不知道嗎?郭德綱也教訓他 ,這根本就是比不了的兩個人,拿什么比?郭德綱看來是鐵了心的拼血本。

他對商演這樣看,比如你在專業團體里,你要評個職稱,這是人為啊,給你一級也行,給他一級也行。你參加相聲大賽,這10個評委決定你是一等獎還是二等獎,這個好弄,調整這10個人的狀態不難。但是大型商演很難。比如我們在上海表演,能容納1.8萬人的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你家有1.8萬個朋友嗎?誰再幫我,誰能調來1.8萬人,自覺自愿地坐在那兒?不現實。所以說目前為止,也只有商演這么一種技術手段來決定你是否成功。其他的,是人力可為的。唯獨商演,人力不可為也。你再有勢力,你給我調800個學生坐在現場,但那是假的呀。你也知道,我也知道,所以那沒有意義。

郭德綱在節目中儼然以 “一代宗師”身份嬉笑怒罵、唇槍舌劍,而在節目之外,則表現出了那種跑過很多江湖、經過很多風雨、當然也栽過很多跟頭的人所特有的周到、熨帖、世故和圓融。他說,可能歲數大了,我老覺得每天都是按照一個退休老大爺的標準要求自己。

第一期交大博士夫婦懟郭德綱,引起很大爭議。當時,張國立說 “我們這兒還來了跨界的博士”,郭德綱馬上說:“博士啊,那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是單身的呢,還是夫妻?”而對高學歷選手郭德綱有自己的看法,他說:當年大多數的相聲大師都只有小學學歷。你解釋一下吧,學歷對這個行業有什么用處?首先要求的是對藝術的見解和天賦,你不認識字,你也能成為相聲大師。當然,你是大師再認識字,那是錦上添花。而且,比如科學家,比如博士都到我們的節目來,我想說的是,國家花了那么多錢培養你成為科學家,不是讓你來做一個相聲愛好者的。你好好地研究你們的物理、化學,對國家更重要。我們有的是喜歡說相聲的朋友,你玩一玩就好了,你千萬不要拋棄你費這么大勁學到的東西,那個誰都虧不起啊!

第四期演員PK環節,郭德綱提出用“磨蔓兒”的方式進行對決,相聲演員在開場白階段,通過彼此的姓名做包袱,來吸引觀眾。郭德綱自己最為經典的“磨蔓兒”小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我叫郭德綱”。問:“你那個‘磨蔓兒’學會了沒啊?哦,還沒啊,那可得學著點兒,咱吃相聲這碗飯的,可不敢不會這個。”

對相聲的基本功,郭德綱說:他憑借他的天賦,通過某一個契機成功了之后,這只是此一時。還有個彼一時。一個小孩站在公園里唱戲,他沒有任何的基本功,就是嗓子好,就是聰明,觀眾也喜歡。某天晚上放到大戲院里去唱一場,觀眾也熱情,他有知名度了。那么從明天開始呢,他要回過頭找老師從頭學,補上他欠缺的課。因為他現在是小聰明,不足以把他扶持到永遠。否則的話,為什么有些人紅了一下就沒聲兒了呢?就是自己接不住自己。說相聲也好,唱戲也好,有句老話兒:誰家年三十都能吃頓餃子。你要想天天吃,你有那么多的面和肉嗎?就這么簡單。從古至今這些故事每天都在發生,從來沒有變化,所謂的網紅也好,什么也好,歷朝歷代都有,看著都不新鮮。可能你看著覺得新鮮,但我覺得我見過這樣的。這種先例是怎么出來的,他們到最后是怎么泯滅的,我們都看到過。你自己在中間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從你哪天紅起來開始看,我能知道你哪天就滅下去。所以這些東西不新鮮。人就是這點人,事情不外乎來回地循環。

很多人說堅持說相聲,虧了很多錢,很彷徨,不知如何面臨這種選擇,而郭德綱沒有。他這樣說,1990年代末,我們開始做劇場相聲,我知道它不掙錢,但我有其他吃飯的手藝,比如說我去做編導,做影視劇編劇,去干別的,拿那個錢來說相聲。那會兒我一切的生活標準就是不要餓死。如果光指望著相聲吃飯,那你堅持不下來,你得活啊,你一定得有個養著你的手藝。好多開相聲小劇場的,跟我說賠了多少錢。我說其實人人都可以做成德云社,條件呢,第一你要有人。有人指的是要有說相聲的人,而并不是你一個廚師一個裁縫一個攝像,你們三個人突然間要弘揚相聲,拋棄了本職工作,成立了相聲社,這種人有一萬個都沒用。第二,要有作品。所謂有作品就是你要有基本功,你每個人不得會個一百到二百段兒的?第三,就是堅持,而且一定要有錢賠進去。你如果這三點都具備的話,你就一定能成德云社,甚至比德云社還好。為什么這么些人不成功?原因就在這兒。你就盲目地看著德云社掙錢了,你真是光看賊吃肉沒看賊挨揍,所以你不成功,你不成功是天道。因為站在臺上說幾十分鐘掙那么多錢,這么一個暴利的行業,老天爺有眼,不可能每個人都成功,那就沒有王法了啊!

郭德綱特別遵守江湖規矩、江湖道義,他說,規矩可以不遵守,但是一定要存在。很多人是知難而退,知難而繞,他知道遵守規矩很難,所以才會打出新的法寶來,說什么新社會了,不要這些東西。其實這是錯誤的。“江湖”不是一個貶義詞,而且它是代表人間正道。很多人特意地去貶低它,說什么“江湖氣”如何如何。江湖氣怎么不好?它是忠孝仁義,它是正能量的東西。仁義禮智信,孔夫子所提倡的東西,其實都是江湖規矩的表現,都是正能量的。所以規矩是一定要有的,你可以用各種借口來否掉我們的這些個東西,但是它是存在的。

郭德綱唱戲的時候最開心,他說:我7歲學評書,9歲學相聲,1988年(14歲)開始唱戲,唱了5年的戲,因為說相聲不掙錢,我得吃飯。京劇、評劇、河北梆子,我都會,跟那種民間小劇團哪兒都去。那個過程中我很快樂。其實那幾年對我來說是個人生的頓悟。比如我今天兩場戲,下午演的是個皇上,晚上演的是個殺人犯。那些年我就想啊,人生也就這樣,挺好,各種生活狀態、各種身份我都來過一遍了。當然有人說你那都是假的,我心里頭說你那是真的呀?人這一輩子就是這幾十年就得了,說別的沒有意義。

我經歷得太多了,我老開玩笑說我這輩子能拍個一百多集的電視劇。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跟戲班兒打交道,跟說相聲的打交道,跟影視圈的打交道,跟各種人打交道,所以說,也都看明白了。

“看明白”,一種是放飛自我,碰到不喜歡的就懟;另一種是一切無所謂,隨便怎么說。郭德綱的看明白很直接,就是放飛自我,他說,我年輕的時候遇到事情就是懟回去,覺得你冤枉我,你委屈我,那我還不得懟你。但是40歲之后,我就不往心里去了。我自己是這么覺得的。第一,有什么事別往心里去,與我無關的人和事,不感興趣,沒有意義。第二,原諒所有的人。(這個可以做到嗎?)可以呀。你歲數越大就越明白,誰都得活著,罵你的人也被別人罵著,人生不是為了解釋。你得往好處看,你得往開處想,再去爭有什么意思。我現在已經快處于半退休狀態了,我40歲開始就做好準備怎么退休,怎么去玩兒,去開心啊什么的。我老覺得每天都是按照一個退休老大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郭德綱的工作很有節奏,他說,工作是工作,心態上我是這樣,就怎么開心怎么好,誰要說點什么閑話什么的,不往心里去。愛你的人自然就愛你,不愛你的你也改不了。

到現在還有些人,每天在網上編造各種謊言詆毀我。要是當年,我一定逐條地去回擊,現在看完了,我就是一笑。我想如果通過這個,他能炒熱一點,他的小劇場能多賣10張票,不也是我幫他做了點好事嗎?有的人他比你還明白他是在冤枉你,他比你還明白你有多優秀,他非要這么說,就讓他說吧。

郭德綱就圍繞自己的爭議說:他們都認為我就是一個沒有文化的土匪。人們習慣于聽別人說,他可能根本不認識郭德綱,可能只是吃飯的時候聽到旁邊那桌有人說郭德綱沒文化,人們愿意相信這種東西。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根本不認識你。為什么微博上罵人的多,朋友圈罵人的少呢?因為(通過朋友圈)我能找到你。微博上起個名字,阿貓阿狗都能隨便罵人。所以感謝互聯網吧,要不然很多人得能別扭死。

如果沒有“土匪氣”,郭德綱和德云社能冒得出來嗎,他說:那會兒確實是需要那樣。為什么我當年那么厲害,反擊性那么強?我每天是在一個高壓的狀態下生活,比如說相聲界某些同行忽然間覺得德云社是個威脅,要采取點什么手段。作為一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你說我能不著急嗎?能不反駁嗎?然后這種反駁被人說為“一個沒有文化的土匪”。

我后來想過,我這前半輩子經歷過好多事情,如果錯了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是今天的郭德綱。但是,受多大的委屈,就會有多大的成績。要是沒有這些人的壓迫,不會有今天的郭德綱。真的,我生生是他們逼出來的。當然我現在都理解了,當時處在他那個位置上,他一定得這樣講。天下人都夸你好,這是騙子,假的,絕不可能。天下人都罵你,那這個人也太壞。一定是有夸有罵,這就是人生啊!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