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剛剛和孩子視頻完畢,有個小細節(jié)讓我回味。
媽媽放下2個月大的十七,讓他和視頻里的爸爸聊會天,而媽媽著急上廁所。媽媽轉身走后,十七朝著媽媽消失的方向,立即大哭起來,畢竟,這個年紀的孩子還不懂得媽媽馬上回來是什么含義。
這個時候,在寶寶另一側手機里的爸爸發(fā)聲了:“十七,小十七。媽媽沒有走馬上就回來,你看看爸爸在哪里?”
雖然沒有陪在孩子的身邊,但是他對我的聲音還算熟悉,好像聽懂了似的止住哭聲,并轉過來試圖找到聲音的來源。
這一幕讓我很暖心,現在回味一下,其實這不只是我成功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更深層次的培養(yǎng)了他們的語言能力。要知道,最快培養(yǎng)一個人的語言能力,就是有人不斷的和他們說,并且給他們大量的回應機會。
02
周末的一次親子活動上,年過50的白大哥分享了一個案例。他回到家鄉(xiāng)的時候,一家人圍繞飯桌吃飯。按規(guī)矩每個人都需要講話,可是最后輪到15歲的外甥時,他憋紅臉那也不知道說啥,而旁邊2歲多的外甥女,卻一直唧唧咋咋嘴沒停過。
白大哥說這里一動一靜給了他強烈的反差感悟,而我感同身受。沒有哪個孩子是天生不愛表達的,大部分是被父母、老師壓抑了這方面的能力。
在實際的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問起問題沒玩沒了,家長卻對孩子的問話疲于應對,很不耐煩。這個罪魁禍首可能是父母們繁忙的工作和家務,不過不可否認很多家長這方面做的并不好,他們把孩子放在冰冷的屏幕前,來逃避孩子可能的問話。
語言能力的學習是需要情感鏈接、專注以及真正的對話互動的。上面我和十七溝通的情景里,就完美的符合了這3個條件,雖然他不會說,但那一刻他明白了爸爸表達的意思。
03
有一次我和大寶十六視頻時,因為網絡原因,信號不好,導致通信不暢。恢復視頻后,十六嘴里就不斷的重復一個問題,由此我們發(fā)生了下面的對話。
我:“寶寶,現在能聽到爸爸聲音了嗎?”
寶寶:“爸爸,你剛才怎么沒有聲音了啊?”(疑問)
我:“那你現在能聽到爸爸聲音了嗎?”(我不太想解釋,這個問題對于孩子來說太復雜。)
寶寶:“爸爸,你剛才怎么沒有聲音了啊?”(爸爸你咋不回答我問題)
我:“剛才卡了。”(沒辦法,那就解釋一句吧,一般人都能聽懂)
寶寶:“爸爸,你剛才怎么沒有聲音了啊?”(我就沒聽懂)
我:“剛才網絡卡了,所以爸爸說話你就聽不到了啊”(詳細說一遍,怕孩子沒聽清)
寶寶:“爸爸,你剛才怎么沒有聲音了啊?”(我還是沒聽懂)
我:“啊,等你長大就明白了”(其實這句完全是敷衍,想把這個問題跳過去,但是我自己馬上想到這不是一個好爸爸該做的)
我:“啊,我們之間的聲音,是通過網絡來鏈接的。就像大路上堵車一樣,如果前面有車,我們的車就過不去了。剛才網絡堵住了,卡了,所以爸爸的聲音過不去了,寶寶就聽不到了。”(解釋了好幾遍,內心挺崩潰,但是感覺超值)
媽媽:“你說這么大堆,她不可能聽懂”
寶寶:“哦,我明白了”(雖然沒聽懂,但好像有道理,像堵車一樣)
我:“聽不懂也沒事。”
很多問題,不是家長不能和孩子說明白,問題是我們不愿意思考那么多,然后表達的讓孩子理解。我現在有一個感悟,如果孩子在一個問題上連續(xù)問3次為什么,家長一定要反思自己的表達出現了問題。孩子沒有家長那么高的認知,所以我們和孩子對話時,要進行換位思考。
家長培養(yǎng)孩子的語言能力,其實不單單是教他們說話而已,整個過程中,父母自然而然的把自己的思維方式也傳授了過去,打造孩子對世界最基礎的認知。說話分早晚,但是思維方式這可是影響孩子一輩子的事,絕對馬虎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