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場熱點事件之后,每個人開始靜看營銷傳播圈的時候,毫無疑問,杜蕾斯總能在這波借勢中拔得頭籌,成為浪兒尖,引來陣陣驚嘆與模仿。
而就在人們還在研究學習這種手法的時候,他就已經深得其中精髓,甚至開始獨領風騷了。這就是衛龍— —一家從“三無”產品成功轉型為“網紅”的企業。
衛龍食品廠概述
在辣條界一直流傳著一句話“北衛龍,南玉峰”,作為辣條界雙雄之一的衛龍,并非一開始就頂著光環降生。相反,則經歷過一個艱難的脫變。
早期的衛龍,和眾多小作坊一樣,一直籠罩在食安陰影之下,坊間各種關于辣條的負面消息鋪天蓋地,在受眾市場上擠壓著辣條的生存空間。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與國家QS強制認證的推出,成了壓垮辣條業的最后一根稻草,據統計僅1998年平江縣能勉強實現盈利的辣條企業僅107家,占比不足10%。
就在這危急關頭,與大多數企業縮減成本,抱團過冬不同的是,經過原材料的探索迭代,衛龍開始走出一條“多品類重品牌”的品牌傳播道路,也是在這條道路的引領之下,衛龍開始扭轉“三無”的印象標簽,成為“網紅”食品,火遍全網。
危機重生后的衛龍
自“多品類重品牌”的運營傳播思路出來之后,衛龍便開始了自救的探索。
品類上,在2000年推出“親嘴豆干”,并力邀趙薇出任形象代言人,手法與眾多正規食品廠一樣,寄希望于規范化生產管理與明星代言,加之成熟的渠道管理,在商超貨架上默默無聞地等待著。
而促使衛龍走上“網紅”之路并一發不可收拾的是,一場意外的品牌宣傳活動。
探秘辣條生產
“震驚:萬萬沒想到,衛龍辣條的工廠竟是這個樣子”
2000年,一條極盡標題黨的文案霸占著各大門戶和論壇的頭條,與大多數廠家的正名廣告一樣,衛龍有板有眼地拍攝、講解著自家的辣條是怎么“煉成”的,本應與大流一起淹沒于營銷大浪中,卻在無意間因大V的一句“原來,我小時候吃的并不是塑料。”一石激起千層浪,整個正名廣告在發布后一周內登上熱搜,直至一個月后仍有零星轉發和評論。
正名廣告之后,衛龍算是初嘗“網紅”經濟的甜頭,便開始在這條路上狂奔,并借著正名廣告給大眾帶來的驚愕感,順勢推出“辣條”語錄
也是在這套語錄之后,衛龍開始作為食品界的“杜蕾斯”登上營銷傳播的舞臺。在營銷傳播上相較于杜蕾斯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熱點營銷
如果說杜蕾斯是自帶“性”的光環在滿足著人們內心的小邪惡和小幻想;那么衛龍則是以當下最熱門的“無厘頭”填充著人們內心的孤寂。
如果說杜蕾斯的熱點營銷是用“性”的光環,去滿足內心小邪惡;那么衛龍對熱點的追逐則是用“無厘頭”的笑點填補著熱點下每個孤寂的內心。
從大字報式的海報開始,對傳統嚴肅正經話題的“無厘頭”解構與再讀就著眼于神經最緊繃的情緒之中,在一派翹首的氣氛中注入一絲意外與懸念,特別是在意猶未盡時,恰如其分地填入衛龍自制的疑點與笑點。
對蘋果7發布的追逐更是將衛龍這股“無厘頭”的熱點追逐帶向了最終的高潮。
不僅文案、海報甚至是店面裝潢都盡顯“性冷淡”的蘋果風。
與眾多的模仿者簡單的蹭熱點搏一波眼球不同的是,衛龍對于“性冷淡”的結構與理解更有著自己的細節思考。小到文字解說、圖片拍版大到布展演示,既得“性冷淡”的精髓又處處不離辣條。
就其整體熱點營銷而言,衛龍在熱點營銷傳播處理上,不僅在傳播戰略上,借助“性冷淡”風氣的熱度,推出新品。更是將新品的營銷傳播整體化,將熱點作為一整套傳播引爆點,步步為營進行多層級多部署傳播,使得本身新品得以在食品界突出重圍,獲取超高關注度。
更是在方式上,大取“無厘頭”的核心— —反差,創造出極具“反差萌”的視覺與心理效果,將熱點之后的群體情緒轉向對衛龍本身的消費,無論是熱議話題還是解讀文章,網友自發傳播帶來的品牌曝光效應甚至大于蘋果7發布的熱度時長。
而最近時逢樂天“薩德”讓地事件,衛龍又來了手指鹿為馬,宣布撤掉樂天超市內的衛龍以示愛國。再度將衛龍和衛龍辣條送上熱搜,成為熱議話題。
無腦洞,不網紅,在這個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年代,不搞點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事情,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衛龍秉承著不辣瞎眼不罷休的無厘頭精神,與網上年輕人愉快的玩耍著,受眾也一再被吸引,主動參與到辣條的口碑傳播中,根本停不下來。
面對貨架上打“情懷”、“懷舊”牌的童年小食、靠百變包裝吸引人的休閑零食、以及力圖通過講述品牌歷史翻紅的老廠牌,年輕人或許已感到審美疲勞,如何將這種“無感”轉化成如今社交網絡上極具傳播力的“網感”,是這些本土品牌急需考慮的問題。
從衛龍的操作,以及市場上不少有遠見卓識企業的步伐,我們似乎看到,在內容為王時代下,更專業的內容分工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