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次的資料提交、審核、再提交、在驗證后,我們終于拿到了營業執照!為了這個,我們在在租的辦公室里整了兩頓火鍋,哈哈。是兩頓,買東西多了一頓沒吃完。本周的開發工作有了新的進展,兩個小兄弟都比較給力,我們這幾桿老槍暫時還沒在開發這個層面利用上。專利的事情有落實了一下,找了其他幾個渠道,不為別的主要是便宜,誰讓咱剛剛起步呢。
有關融資
融資渠道現在有很多條,以前就知道什么風投、什么天使,這塊也是我們幾個人最弱的一塊。除了真正投資的天使投資人和機構外還有FA和創業孵化機構。現在的投資機構一般都不太愿意投資0起點的公司,不像之前幾年那么熱了。
天使一般也是要行業內的,或是非常熟悉的,而且一般也不會太多錢,或是拉上其他幾家機構一起,對于天使來說重要的一點是退出。要有良好的退出機制才行,對于他們來說風險也是最大的,當然也是最關注你最能幫助你的人。
FA,一般操作方式都是幫你把脈提出意見,然后找投資機構幫你融到錢,直接根據融資額度提成。看起來很商業化,讓人接受起來還是挺怪的,但是好也好在很商業化,不是所有的項目人家都愿意幫你做的,而且明碼標價還是挺好。另外,現在還有部分自稱是FA的公司,上來就要BP然后在投資機構的群里狂轟亂炸,不給你意見也不去真正的推薦你的項目,就是散彈打中了算他幸運,沒有繼續投。這樣的公司還是需要注意下,很多創業公司都吃過虧。
孵化機構,我們正在談一家這樣的機構或者叫做社群。他們幫助創業者做股權分配、人員結構搭建、公司注冊、投融資推薦、方向性指引等等。讓創業者少走彎路,讓這個組織內的項目可以有一個相互支撐的資源。創新工場就是這樣,當然他們也會自己孵化投入資金。一般以股權的形式回報,有的不是真正投資,而是做這些服務或者說提供這些幫助讓項目可以穩健的走下去,占項目股權1-3%。
不管那種方式融資,我個人覺得還是要看清自己的情況,你是缺融資渠道還是項目指導,你能讓出多少?融資金額是不是能跟你的融資目標匹配上。當然,對于大多數創業團隊來說活下去或許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