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四級證書的人生真悲劇
跟老婆聊天,講到未來發(fā)展的總總,
她說,那某大會不會更好一些。
我說,本科學校當然會更好一點,但是現(xiàn)在的工作也不錯。
于是她又問了,你四妹也是同一個學校畢業(yè)的嗎?
我說,對啊。
她問,那四妹是碩士?不然她怎么進了某大。
我說,進的時候還是學士學位,后來在職攻讀了一個碩士學位。
老婆又問,那你怎么沒有學士學位。
我說,因為英語沒讀好,沒有拿到四級證書。
突然之間,我想到了某一個夜里,
我對我的歷任英語老師的怨念:我沒有拿到四級證書,應該是歷任英語老師的“合謀”。
而我的人生也因為缺少四級證書發(fā)生了劇變。
當然,在這個時間寫這樣的回憶,總是要用遮遮掩掩來陳述那些若有所指的事實。
但是,我還是不會去留下蛛絲馬跡,以免引起更多的誤會——尤其是不必要的誤會。
我只是想說,我挺討厭英語的。
但是,人生的歷程上,英語卻像繞不開的巨石,總會出現(xiàn)并且突兀的占據(jù)險要的位置。
比如,各類入學考試中的必選科目;
比如,職稱外語考試;
比如,與外籍友人交流過程的工具;
比如,聽一首好聽的英文歌卻學不會。
悲慘世界中的三抹金黃色的邊
在多年之后對英語學習進行一種回顧,我發(fā)現(xiàn)有三點是值得分享的。
其一,學不學,不在于老師而在于你。
畢竟沒有人能夠逼你去學習;只有自己想學了,那么就會用心去學。
即使老師不教,你會也有各種辦法去滿足自己求知與受虐的欲望。
所以,后來當我不得不去認真復習并準備博士入學英語考試(據(jù)說是六級半的水平)的時候,我給自己設定了三個要突破的內(nèi)容:單詞、閱讀和寫作。而三者之中,花費了我最多時候則是單詞。
渾身解數(shù)也罷,“病急亂投醫(yī)”也罷,用各種方式去記憶單詞。
百詞斬APP的記憶用了——卻發(fā)現(xiàn)記住了更多的幽默圖,而遺忘了更多的單詞;
聽段子學單詞的廣播用了——段子好聽,單詞還是難背;
看美劇學單詞也用了——看美劇的時候,顧著看劇情卻忘記了記單詞……
但是,我還是堅持住了一點:每天投入一定量的時間,以確保自己:
沒有功勞也要做到疲勞。
其二,學不學得會,不在于悟性而在于努力。
我一直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學霸,但是在一些重大的考試中常常會有較好的發(fā)揮。
于是,我總是認為自己對于學習或者知識的整合是比較有悟性。
在2017年的某一天,我讀英語短文的時候突然感覺到自己,真的讀到了文章的深層,而且能夠像作者那樣用英語式的思維進行理解——若有神助;我覺得我超極有悟性。
但是,好景不常;很快那種靈光一塊的神效消失了。
所以,我說:學不學得會真的不能靠悟性,而要堅持的努力。
英語的學習就像一個需要不斷敲擊的厚冰墻,
當敲擊的復試到了之后,冰墻碎了,那么就開悟了。
其三,有沒有興趣學,不在于氛圍而在于堅持并養(yǎng)成習慣。
有些時候我把這種興趣缺失歸結于,沒有使用英語的氛圍。因為你不常使用,所以即使學會了,也只是一種“屠龍之技”。但是,我對我的英在語老師的怨念極深;因為她們(是的,都是女的)不僅讓我的英語課程難以收獲應有的知識,而且摧毀了我學習英語的興趣。
這種興趣的失去是非常難以調整的一種狀態(tài)——以我多年自我打雞血的經(jīng)歷而言,這種狀態(tài)難以去得到激勵,因為它甚至把你的目標激勵、活性激勵等全部抵銷。
而唯一能夠改變這種狀態(tài)的,就是把學習變成一種習慣:像呼吸一樣,那么自然——你會拒絕中藥的苦,卻無法拒絕空氣中的臭味。
話說到此;本文的主旨其實是兩點:
第一,吐吐英語的槽。
第二,學好英語很重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