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公司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是怎樣的?

本文作者在電力企業從事信息化工作近6年,深知IT系統建設和運維工作的繁瑣和不可控性,經常有這樣的疑問,“看看別人家是怎么做的呢?”。此次有幸到世界100強華為公司質量與流程IT管理部親臨現場進行調研,頗有收獲,現在發揮簡書的風格,跟大家一起分享討論下!

華為的信息化規模

類型 數量 單位
IT員工 7500
業務應用 800
數據中心 70
VM虛擬機 400,000
網絡帶寬 185 Gbps
數據總量 320 PB
內部用戶 100,000
機柜數量 are neat $1
機房面積 13,000

供應商合作模式

1. 人員外包 供應商只提供人力,不參與項目管理,建設工作全部由甲方負責完成;這種模式的關鍵在于招聘和人員管理;缺點是供應商附加值低,人員流動性大

2. 項目外包 供應商負責獨立交付,甲方負責交付質量的把關和驗收;此模式的關鍵在于項目交付的質量把控;需要和供應商共建質量保證體系和項目管理體系來改進交付質量

3. 服務外包 供應商的績效由SLAs、里程碑、交付成果質量、業務價值等來度量,是產品級別的外包、運營和維護的外包;此模式的關鍵在于管理創造客戶價值;供應商可以負責整個產品的支持和維護,有助于供應商在本領域內的知識積累和保留,有利于促進供應商致力于長期的投資和持續改進。

華為公司信息化建設

華為公司內部的信息系統建設,均采用基于項目的外包模式

  • 按照業務分類 IT實施開發、測試、維優;IT產品分析設計;IT解決方案分析設計;軟件包類
  • 按照供應商分層 將供應商劃分為5個等級的信任度,建立供應商資源池地圖,推動供應商聚焦領域,提升供應能力,提高交付質量)、
  • 按照領域分蛋糕(基建網安、IT技術與架構、辦公IT、解決方案、IT應用實施-BI、IT應用實施-PLM、IT應用實施-ERP)。

華為公司的項目外包模式更注重自身對產品質量的管控,華為的IT部門(負責內部信息系統建設)有2500名員工(其中500多需求和開發人員),另外有5000名外包人員,每個項目經理帶領一個團隊。甲方人員負責需求分析、制定解決方案、系統規劃、系統架構,負責與系統用戶交互,乙方負責詳細設計、代碼開發、測試,甲方技術人員掌握核心開發技術,掌握系統代碼,具備對乙方代碼質量的鑒別能力。將項目劃分等級,不同等級的項目對項目經理、任職要求、工作年限有不同要求。其IT部門成立了公司的專家團隊(應用、數據、技術、業務)。

IT產品實施流程

IT產品的實施流程包括6個階段:

  • 概念階段
  • 方案階段
  • 實施階段
  • 驗證階段
  • 執行階段
  • 關閉階段。

IT產品參與人員角色及職責如下:

  • 項目經理:制定項目管理計劃、采購需求、招投標、合同履行、驗收付款、版本監控/進度管理/問題風險管理、試運行、版本評價、總結關閉等;
  • 系統工程師:產品架構設計/優化、產品設計指導等;
  • 業務分析師:產品需求分析、產品需求定義、產品需求管理及驗證等;
  • 實施工程師:開發;
  • 測試工程師:測試;
  • 質量保證工程師:負責交付件檢查;
  • 配置管理員:系統配置管理、配置審核及建立基線。
  • 質量保障工程師和配置管理員:從項目概念階段即開始參與項目,直至項目關閉。

全流程中設置了5個關鍵檢查點(KCP):確認需求分析報告、確認需求規格、合作分包執行、準入驗收、驗收審核。

華為IT需求管理

1. 組織管理

  • IT投資決策:華為成立跨部門團隊統一負責IT投資決策,保證流程IT集中化管理,為虛擬組織。公司層面以“變革指導委員會”、“變革項目辦公室”為領導機構。
  • IT需求管理:公司IT需求管理團隊覆蓋公司各個業務部門,負責需求評審和授權范圍內的小額投資決策。公司層面成立“公司業務變更與IT管理團隊(C-3T))”,各業務域設置“領域需求管理團隊(Sub-RAMT)”,各地區設置“區域需求管理團隊(R-RAMT)”。一個RAMT成員一般是6-8人,由IT人員牽頭,包括IT專家和業務代表。
  • 需求全生命跟蹤管理:每個需求管理團隊有一名端到端負責人,負責需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負責提醒、通報當前處理人。

2. 流程管理

下圖為華為公司BT&IT需求管理流程圖,目標是快速解決業務在使用IT過程中的痛點和訴求。每年編制年度需求規劃,占全年工作量的80%,另外20%為日常零星需求、臨時需求。

  1. 需求收集:需求提出包括兩種情形,一是用戶直接在需求管理平臺中直接提出,適用于日常零星需求;另一種是需求管理團隊主動收集,包括訪談、調研、領導講話、社區等渠道中發現的IT需求,適用于年度規劃或IT項目需求收集。年度規劃由業務部門使用《需求跟蹤矩陣》主動收集需求,作為規劃輸入,規劃結束后歸入IT項目,由各業務部門的需求接口人導入需求管理平臺。IT項目由項目組使用《需求跟蹤矩陣》主動收集需求,經過業務主管確認后,由項目組的需求接口人導入需求管理平臺。
  2. 需求評審:由各需求管理團隊(RAMT)中的業務代表、解決方案專家主導對需求進行分析評審,主要包括:確認需求合理性,決定需求是否要做,決定應由哪個項目承接等。對于一些負責重要需求(包括跨領域或跨產品、流程/IT綜合、有爭議的需求等)可以發起有RAMT團隊評審決策,把分析結果和建議提交RAMT例會進行評審。【SLA時限要求:需求分流2天,需求確認15天】
  3. 需求實施:分為兩個階段,a、解決方案分析階段,主要輸出需求規格說明書;b、IT實施開發階段,交付IT系統,包括待排版本、啟動開發、開發完成、測試、發布等環節。【SLA時限要求:需求解決方案分析15天】
  4. 需求關閉:主要是用戶對需求交付的實際結果給出滿意度評價,對不滿意的需求指明原因,以指導需求處理人員不斷改進。

3. IT支撐

上述流程(需求收集、需求評審、需求實施跟蹤、用戶反饋)均通過需求管理平臺在線填報、審批、流轉,整個過程均可視化,做到可跟蹤、可提醒。需求單關聯到項目、關聯到系統版本。

應用系統監控

從2015年開始,華為對內部的IT系統啟動做產品運營,通過產品運營報告展示應用系統的使用情況,建立了產品運營平臺(用戶分析、行為分析、實時運營、關鍵業務量、產品質量分析)。

數據指標體系

  • 用戶數據(用戶量、訪問量、用戶活躍度);
  • 產品使用數據(頁面參與度、頁面停留時間、跳出率、彈出率、訪問軌跡、各功能/資源使用、按鈕提交成功率、按鈕平均處理時長、用戶滿意度);
  • 產品健康度(訪問性能、事件分析);
  • 業務數據(業務量、轉化率、業務流程效率、辦公效率提升、審批通過操作時長、駁回操作時長、業務提交成功率)

系統開發管控

  • 敏捷開發與交付 將需求自上而下分解為業務問題、問題解決方案、實現版本、敏捷迭代不同的顆粒度及關注點,通過專題看板的形式進行流水線式的開發,流水線中包含“待確認、需求、分析、待排發布版本、啟動開發、開發完成、轉測試”等環節,通過看板中任務的拖拉形式來調整當前任務所在的階段。敏捷開發一般以5-12人為一個團隊,大小視項目或任務復雜情況而定。看板的管理應由項目組長或技術經理完成,通過每日例會等形式布置工作并調整任務階段。
  • 開發平臺 華為的系統開發平臺是統一的,外包無論是項目還是人員均是到華為指定的時間地點,在指定的平臺上進行開發。通過統一的平臺可以便于統一開展優化,也可以能降低運維的工作量,臨時性的任務也便于調集資源進行處置。
  • 項目工作量評估 主要還是采用基于功能點的工作量評估方式。在開發工作量上,主要基于對代碼量的方式開展評估:通過工具統計代碼的部分特征(包括代碼行、分支情況、嵌套情況等),評估代碼的復雜度,通過復雜度評估出工作所需要的人天,并根據成本基線核算成本,在驗收的時候檢查成本與工作量的符合程度。

信息系統運維

華為公司有15年以上的IT運營實踐,其運維遵循ITIL3.0標準 ,開展以IT服務為導向的運維,采用全球運維理念提升運維效率和質量。目前正在建設統一的運維操作平臺,構建故障自動監控及自愈平臺。結合云計算、大數據提升系統監控和運維效率也是下一步待解決的問題。

華為公司在處理故障過程中,按照故障的嚴重程度進行等級劃分,其中一級/二級事件工作日要求1h內解決,10min響應;三/四級事件要求8h內解決,非工作日24h內解決。監控人員24小時值班,夜間采用手機接收告警或通知值班。華為公司在重大業務上都會做好保障一級臨時處置措施,除非有非常緊急且必要的故障需要到現場。

華為公司基于HP ITSM的運維工具進行了修改,形成一套完善的自動化運維工具平臺。事件管理方面,運維過程中若發生故障,采用盡快恢復正常IT服務,使業務負面影響減到最少,保證服務水平。運維安全方面,運維人員通過專門的運維通道和運維工具保證,運維過程有詳細的審計日志記錄,并通過大數據實時分析日志,判斷是否出現運維權限的異常行為如拷貝了機密資料等,極大提升了內部人員的安全隱患。

故障處理經驗積累:華為同事認為運維主要還是要靠經驗,只有通過不斷的積累,才能增加快速定位故障的能力。建議在日常運維過程中應增加知識庫管理,充分發揮技術骨干、專家的經驗,要把知識的傳承工作固化到工作過程中,并設立相應的知識積累檢查點,便于知識的積累與傳承。對系統的每個模塊定責任人CIO,根據事件級別通知人員到位,快速恢復業務,并注意將事件處理和問題處理分開。運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故障問題一般為采用了新技術的系統,因此,為了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應盡量避免過多使用新產品新技術,待技術成熟后再做引進。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