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物之情,如何讓孩子從小就擁有?來聽聽這個別人家的故事......

像很多家庭一樣,在糯米可以直立行走之后,我們就陸陸續續把家里易碎的物什一點一點地往高處擺,等到他學會搬小板凳來墊腳時,東西就只能靠藏。

還好這個階段并沒有持續太久,四歲之后,我們家又恢復原樣。東西該放哪里就放哪里,特別是滿桌的茶具,再也不需要防災一樣防著它了。

有人可能會說,“你家孩子懂事嘛,我家就不行了......”

不,不,不。從小到大,家里的茶杯被糯米摔碎少說也有一打。好多次,我們都準備收起所有他碰得碎的東西,一律用塑料取代。遲遲沒有這么做,是因為我們自己都不舍得跟這些朝夕相處的瓷器暫別呀。

我家喝茶,常年離不開茶具

還因為,糯米的老師給我的堅持下來的力量。糯米的幼兒園一直堅持讓孩子們使用,瓷碗、瓷碟、玻璃杯子、花瓶、滴管、茶杯......這些漂亮且實用“易碎品”。

老師們從未因為孩子故意或者不小心毀壞了東西而責備和警告他們,而是以日常一言一行地向孩子們展示“我們該如何對待瓷器玻璃”。“就像老師做到的,你也可以好好善待這些特別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們積極的暗示,不多久,孩子都學會了“珍惜”:雙手捧著盤子放下時是輕輕的,茶壺倒水時是小心翼翼的、插花時會努力控制好小手不去碰倒花瓶......

學校一角

在繪本的世界里,有這么一本書,叫做《阿兔的小瓷碗》,就講述了一個“瓷器”與“孩子”之間的故事。在故事里,像無數的孩子遇到的一樣,主人公阿兔打碎了瓷碗,而且還是媽媽最喜歡的小瓷碗。打碎瓷碗以后,阿兔沒有選擇逃避,也沒有馬上找媽媽認錯,而是一口氣跑到瓷器小鎮里,尋找能夠幫助她把小瓷碗修好的工匠......

蒲蒲蘭繪本館

《阿兔的小瓷碗》以“阿兔摔碎媽媽最喜歡的小瓷碗”為引子,帶著孩子們走進瓷器小鎮,走進制瓷的作坊里。

“拉坯、利坯、上釉、畫坯、燒窯......”小阿兔抱著“瓷片”走訪了一家又一家工藝不同的作坊,懇求師傅們幫忙她修碗,卻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了。

拉坯的師傅說,“我能拉出一模一樣的坯子,但是不能把它們拼好。”

利坯的師傅說,“我能打磨出最光潔的瓷碗坯子,但是不會修碗呀!”

上釉的師傅說,“我能幫你給坯子蘸上最美麗的釉色,但是沒辦法讓瓷片們合在一起。”

......


在阿兔的這段求助之路上,雖然失望如影隨形,但也有收獲。阿兔見到一件瓷器是如何經由多道工序最后誕生的。

沮喪的阿兔,一個人蹲在作坊外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候,“叮叮,叮叮......”像從天而降的神仙一樣,一位鋸瓷師傅搖著瓷盤鼓來到了阿兔面前。“我來幫你修小瓷碗吧!”

鋦瓷是中國最古老的瓷器修復技藝

師傅笑著打開隨身背著的百寶箱,變出一堆神奇的工具,“找碴、對縫、標注位置、鉆鋸眼兒、制作鋸釘、嵌入鋸釘......”師傅熟練地把瓷片漸次地接補起來,沒過多久,小瓷碗就被修好了。

《阿兔的小瓷碗》獲得了2016年首屆張樂平繪本獎入圍獎,作者楊慧文因為傳統制瓷工藝充滿了熱情和喜愛,在三次到訪景德鎮采風學習后創作了《阿兔的小瓷碗》這本作品。

“小時候,父母總是不讓我用陶瓷碗,因為擔心我打碎。也是從那時起,我對于陶瓷有了特別的認識和情感。那些易碎的東西到底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后來我終于有機會來到景德鎮,親自看一看這個充滿故事的陶瓷之鄉”楊慧文這樣說。

童年時期,被束之高閣的陶瓷激起慧文的好奇,這份好奇也被完整地保留至今,創作了這部充滿愛的味道的作品。

鋸釘和瓷器幾乎融合為一體了

故事的結尾,天黑了,阿兔抱起修好的小瓷碗回家去。心里還是很擔心,雖然自己努力補救,但是補過的瓷碗和原來的還是不一樣。這要緊嗎?阿兔媽媽告訴了我們答案:“沒關系!這樣也很好看啊!”說完,媽媽把阿兔抱進懷里,久久地,緊緊地......

如果你還在糾結于”該不該讓孩子接近瓷器“、“該怎么讓孩子懂得“惜物”?”,我想,這本繪本已經給出了一個溫柔的答案:

相信孩子對“美”有著本能一樣的感受力,孩子們越接觸,才能越感受到這種美。當他感受到美,自然會萌生出憐愛,懂得如何珍惜。

孩子的“惜物之情”還源于長年累月觀察成人的行為后習得的,家人是最好的榜樣。

無需刻意地說教,孩子都能明白父母對瓷器的慎重和呵護。

其實孩子沒我們想的那樣亂造。

說到底:

孩子的惜物感不是在“不讓他們接觸易碎品”中產生的,而是在“這就是生活的美”的感悟中產生的。

因為“瓷碗弄碎”而引出的一段孩子與母親之間、孩子與器物之間溫暖故事。我甚至想說,它的破碎也是意味深長的。我們常常為了避免麻煩、危險、出錯而讓孩子遠離很多日常生活里美好的東西,久而久之,孩子對這些日常之物的感情從好奇變得陌生,從陌生最后變成了漠然。但這不是我們想要的呀。我們明明是希望他們在恰到年齡的時候就會從容地使用和感受這些器物的呀。

《阿兔的小瓷碗》寓意著,成人適當地提供機會讓孩子接近這些“難得一碰”的瓷器,讓孩子了解這些物件的過去、聽聽它們的故事、小心地嘗試著使用它們......漸漸理解成人為什么總是小心翼翼地保護著它們。

青瓦、白墻、扁擔郎、板車、長袍......作者在這部繪本中還呈現了一副淳樸的傳統鄉村圖景,在這副圖景中,一切看似漫不經心的市井,滿是歲月里溫馨的寫實,景德鎮的瓷器與日常,在這本繪本里得到了最豐美的結合,我們才有機會與孩子一起感受中國傳統的制瓷工藝,與老匠人們一顆恒久不變的匠心。

(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按:計劃寫三個在淸代的法國人:殷弘緒、夏之時和蘇方雅。 佩里·昂特雷科萊,Père Francois Xavier...
    yokomaha閱讀 3,434評論 1 6
  • 周小小今年6歲半,在紅星小學上一年級。 星期天,爸爸買回來幾個彈簧球,紅的、黃的、粉的、藍的,漂亮極了,它們在地上...
    阿果悠悠閱讀 384評論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