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是北京時間凌晨1點,我想自己又喝多了。
連著工作好些天想著放慢一個晚上,去鞭撻下咸魚身:點開手機上的日歷,好些飄紅,發(fā)現(xiàn)去年年底的電影計劃還沒有做完(可能是作者太懶,連用ipad看電影都懶得排期)。準備了《羅曼蒂克消亡史》、《驢得水》、《房間》等一系列片子,捉摸著看完片子寫個觀后感,于是稿子又來了。
電影里充滿了歷史的戰(zhàn)爭、叛變、仇恨、罪惡... 人性的各種骯臟、扭曲、變態(tài)、倫理、正義、回歸、尋找...無不耐人深省。《羅曼蒂克消亡史》時間發(fā)生順序與歷史載入錯綜復雜,人物轉(zhuǎn)場極具戲劇性,在視覺上也是端莊考究的,構圖與敘事,足矣說明這是一部水準很高的藝術片。如果你看過一遍云里霧去不曉得導演到底想表達什么主題和意圖,也沒多大利害,我總覺得這種劇本需要反復嚼幾遍,才能品嘗文明和屠場的羅曼蒂克。
所以第一遍看完《羅曼蒂克消亡史》你不懵逼還是很不可思議的。
這注定是一部口碑兩極,會引起極大爭議的電影。其實這個也還算好,華語片最大的問題不是制作不夠精良(當然這個問題也挺要命的),而是有想法的太少。《羅曼蒂克消亡史》就是一部充滿了想法的電影。
至于想法是好是壞,這一次主要聊敘事和演員。
《羅曼蒂克消亡史》原來的片名叫《舊社會》,其實整個電影說的事情并不復雜,就是講一個時代、一群人的變化,時過境遷之后的一聲嘆息。但是程耳這個導演太不老實了,他不單是在挑戰(zhàn)觀眾,甚至是在挑釁觀眾。為什么這么說呢?
▲右邊是杜月笙,左邊是程耳導演,覺得他比馮小剛更像
首先普及一下,程耳是昆汀·塔倫蒂諾的鐵粉,基本上昆汀的元素,程耳都用上了。
▲前兩張截圖是昆汀的《無恥混蛋》
最后一張是《羅曼蒂克消亡史》預告片截圖
你看杜江演得童子雞殺趙寶剛那段,先是兩個人閑扯,然后暴力場面突然出現(xiàn),中間還有一兩下節(jié)奏停頓,最后達到暴力高潮,這是昆汀慣常的套路。還有就是一些細節(jié)的致敬,比如俯拍的上帝視角,比如死尸視角。也有一些惡趣味,比如對腳的迷戀(昆汀是大名鼎鼎的戀足癖),對暴力形式感的迷戀。這部電影的一些音樂是梅林茂的,但也有一些就是瞄著昆汀最喜歡的配樂大師莫里康內(nèi)做的。
▲第一張截圖是昆汀的《無恥混蛋》,第二張來自《殺死比爾》。后面兩張是《羅曼蒂克消亡史》海報和預告片截圖,這個角度在昆汀宇宙里被稱作"The Trunk Shot"或者是"The Corpse POV"
昆汀非常喜歡把電影的敘事打亂,也就是咱們老百姓(45.390,-0.08,-0.18%)平時說的倒敘、插敘,最典型的就是《低俗小說》和《殺死比爾》,昆汀利用這種方式調(diào)整故事高潮出現(xiàn)的時間和觀眾的心理預期,特別是《低俗小說》,違背時間線的敘事達到了反諷的效果。電影結尾約翰特拉沃爾特迎著夕陽走出大門,看起來是好萊塢Happy Ending的俗套,但是其實在電影里,他后來的遭遇已經(jīng)提前交代了,他被布魯斯威利斯亂槍打死在了廁所里。
《低俗小說》的反諷片尾
結構要起到幫助內(nèi)容的作用才有意義。華語片里,《心花路放》做得很好,他通過敘事詭計,說明了愛情的荒謬,一開始你以為是黃渤新感情的開始,但后來發(fā)現(xiàn)那個所謂的新感情其實指向的結尾就是電影不堪的開頭。我覺得這個電影是被評論界大大低估的,很多人看到了喜劇和段子,但是沒看到寧浩骨子里對愛情的不信任。
程耳的《邊境風云》和《羅曼蒂克消亡史》都打亂了故事順序,《邊境風云》還加上了小標題,而“羅曼”的粗剪版同樣有小標題。這也是昆汀電影慣用的套路。
《羅曼蒂克消亡史》的故事分三部分,抗戰(zhàn)爆發(fā)前五年,抗戰(zhàn)爆發(fā)前夕,抗戰(zhàn)結束后,1、2、3。電影的故事線是2、1、3,先把矛盾最尖銳的抗戰(zhàn)前展現(xiàn)出來,然后回溯這些人之前的狀態(tài),最后講結果。
這個順序的調(diào)整其實是會帶來很大爭議的,是先看結果還是先看過程,兩方面的支持者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理由。不知道大家怎么看,也歡迎告訴我 。
還有一個很值得玩味的敘事策略,所有人物都是因為一場戰(zhàn)爭而發(fā)生了改變,而這個電影獨獨沒有講戰(zhàn)爭。打仗的時候,淺野忠信和章子怡在密室里啪啪啪,章子怡成了淺野忠信的性奴,然后故事就到了菲律賓的日軍戰(zhàn)俘營。對了,這個電影的英文名字是The Wasted Times,至于哪些時光是被浪費的,不說其實你們也應該知道。這一點,程耳的膽子真的很大。
程耳還有一個小花招,就是讓不同的人,演實際上的同一個角色。最典型的就是杜江飾演的童子雞,實際上就是年輕時候的陸先生,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影,可能讀解起來就沒那么難了。特別說一下杜江,這個人物又狠又萌,有一種有趣的反差,特別是杜江殺人那段,節(jié)奏把握的很好,這個演員有前途的。不過砸的次數(shù)少了一些,估計也是審查不讓。
還有,章子怡和淺野忠信啪啪啪,不就是杜江和霍思燕那段沒有展現(xiàn)的部分嗎?(我承認這段有點過度解讀)
再來說說演員。
這部電影算是群戲,有名有姓的演員十多個,而且像鐘漢良、韓庚這樣的明星,基本上就是跑了個龍?zhí)住D敲凑l是這個電影的主角呢?
不是葛優(yōu)、也不是章子怡,是那個日本人淺野忠信。一個講抗日的華語電影,主角是個日本人,有意思,任性。
淺野忠信不光是因為戲份多,而且這個人物的描寫最為全面立體。電影里有他在日料店做飯,在浴池洗澡,陪貓玩耍,在戰(zhàn)壕等死等各種各樣的細節(jié),在一個角色這么多的電影里,只有淺野忠信擁有那么多獨處的機會,這些戲份強調(diào)了人物的內(nèi)心,再配合他殺人、啪啪啪、執(zhí)行任務這些外化的動作。一個有里有面,豐滿立體的人物就出現(xiàn)了。你看看淺爺對貓的態(tài)度,再看看他對其他人的態(tài)度,就清楚這是個什么樣的人了。
?葛大爺在首映的時候吐槽,自己和章子怡的戲不夠多,“導演給剪的比較碎。”
這句話也說明了這個問題。因為人太多,電影片長有限。其實每個人的故事拿出來,都會是一個很好的電影,但是放在了一起,導演不得已就要做取舍。最后淺野忠信這個日本人基本上是從電影里自己長出來的,他的生命力最旺盛,以至于壓倒了葛優(yōu)和章子怡。
其實程耳那么任性,干脆把《羅曼蒂克》拍成四個小時的黑幫史詩,沒準就對了。
可惜他沒有。
所以觀眾印象深刻的,都是他們獨自出鏡的段落,杜江的童子雞怎么殺人,霍思燕看見童子雞時候的反應,閆妮演的王媽怎么面對死亡,章子怡對鏡頭的獨白、在車后排坐著趕路,阿嬌執(zhí)行任務前的準備……都很好,可是太少了。
這個人出來,然后莫名其妙地沒了。上一次《一代宗師》也有這個問題,王家衛(wèi)的解釋很狡猾,他說這就是人生,生活中遇到的很多人都是這樣。
其實這么處理無所謂好壞,導演任性嘛。但是這部電影的人物那么多,是不是每一個都是有必要的,都是完全不可或缺的,有一些是否可以合并或者省略,個人覺得,是有這個余地的。有一些人物是不是一定要保留,也是有討論空間的。
程耳這樣的導演,堅持且任性,努力且強硬,我不知道為了這樣的一部電影可以在大銀幕上出現(xiàn),他付出了多少努力。我也不知道他的各種堅持,最后是給這個電影加分,還是減分,因為這個電影最好的樣子是什么樣,恐怕我們都無法得知。
作者也很好奇,這樣一個獨特、各色的電影,是怎么通過華誼、英皇的綠燈系統(tǒng),進入到商業(yè)片范疇制作發(fā)行的,這背后是什么樣的故事呢?
這個電影我最喜歡的鏡頭,是戰(zhàn)俘營里那群光著上身,臟兮兮的日本士兵,轉(zhuǎn)著頭對著畫面看。
我覺得這個畫面摸到了歷史的影子。
勿忘國恥,勿失人心。
電影資料和部分評論來自新浪閱讀和豆瓣電影
作者既興所作,看歷史,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