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兩萬里#【伙伴共讀第52天】
? ? ? ? 今天讀葉嘉瑩的《唐宋詞十七講》第十五到十七講 《王沂孫(上、中、下)》。今天讀完三講,全書完。
? ? ? ? 王沂孫是南宋最后一個詞人,他對詞的發展的特殊成就就是詠物的詞。
? ? ? ? 第十五講,在介紹王沂孫的詞之前,葉先生先介紹了我國詠物詩詞的發展。我省略詠物詩不說,詠物詞從蘇東坡開始才多起來,他把詩的詠物作風帶到了詞里面,把他那種超逸的襟懷都寫進去詞里了。從他以后詠物的詞就逐漸多起來了,寫詠物詞最多的就是王沂孫,他一共只留下來六十幾首詞,而里面有四十多首是詠物的。
? ? ? ? 第十六講,葉先生主要根據王沂孫的《龍涎香》分析他詞的特點。
孤嶠蟠煙,層濤蛻月,驪宮夜采鉛水。汛遠槎風,夢深薇露,化作斷魂心字。紅瓷侯火,還乍識、冰環玉指。一縷縈簾翠影,依稀海云天氣。? ? ? ? 幾回殢嬌半醉,翦春燈、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飛雪,小窗深閉。荀令如今頓老,總忘卻、樽前舊風味。謾惜余薰,空篝素被。
? ? ? ? 這首詞表面講了龍涎香的采香、制香、焚香過程。首句“孤嶠蟠煙,層濤蛻月”,似乎跟龍涎香毫無關系,但讀王沂孫的詞,應該按他寫詞的路子去走,因為他是以思力來安排的,不光具有深思,另一方面也具有銳感。“蟠”字細想,就能聯想到龍,海面上“層濤”如鱗,“蛻”字也能讓人想到龍蛻鱗甲……即使香被焚燒殆盡,化作“斷魂”“心字”,也是“依稀海天云氣”,仿佛仍是它當年在海上的時候那個云盤結的形狀,表現了對故鄉,對它自己產的的不能忘懷,這就是王沂孫的深思跟他銳感的那種感受能力相結合的成就。后邊王沂孫以荀令自喻“荀令如今頓老,總忘卻、尊前舊風味”,如今國破家亡,年齡老大,但是我“謾惜余薰,空篝素被”,表達他對過去生活的懷念,也是他對于自己故國的懷念。王沂孫的詠物詞之所以寫得晦澀,因為他用了很多典故,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政治上的壓迫。他是亡國之人懷念祖國的無奈。
? ? ? ? 第十七講中,葉先生重點講了欣賞詞的方式。她說,不同的修養、不同的學識的作者會創作出不同層次、不同等級的作品;同樣,不同層次的讀者也會從作品中讀出不同層次的意思,于是在詮釋作品時就分別作出了能發揮其不同潛能的詮釋。
? ? ? ? 第一種方式,以語碼解詞;第二種結合作者的“思筆”安排來欣賞;第三種帶創造性地評說。這種方式雖然自由,但它需要受詩歌作品本質的限制,不是胡思亂想的評說。
? ? ? ? 最后,葉先生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