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客戶”角度的需求分析

多年從事產品設計與技術開發,讓我有時候會沉溺于自我的思維模式,并且很難改變,面對需求只會跟著自己的邏輯走。直到有一天,我開始關注GMV的數字,才明白了所謂的產品、技術、運營、市場,是一條不可分割的生態鏈,密不可分且各有專業領域。只有懂業務,懂“客戶”需求,才能加強有效的溝通,縮短需求的執行周期。

標題中提到的“客戶”,可能是需求方,可能是品牌方,也可能是實操的運營。無論是誰,在提出需求的時候,都會不假思索的僅僅表達自我觀念。需求可以是大膽的、不著邊際的,但分析必須是落地的,經過深思熟慮的。站在“客戶”的角度,所有的需求都是需要被重視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提升GMV。所以,介紹幾種方法來分析需求是否真的有實施的價值:

方法一:通過溝通,理解需求的實現節點,并逐一分析節點收益。有一些比較龐大的需求,都是需要經過一期、二期、甚至三期才能落地實施,那么分析每一個周期的節點收益會是最有效評估需求是否落地的好方法。

方法二:通過競品分析,了解需求歷史經歷過的現狀。需求方提出的需求是基于業務層面的概括。幾乎市面上都會有類似的例子,分析別人的成敗,也可以有效的論證需求是否可以執行。例如拼多多的團拼活動,并不是其他互聯網平臺復制,都能帶來同樣的收益。

方法三:需求都是一句話表達目的,如果不靠譜,可以通過溝通及調研,把不靠譜變為靠譜。例如直播,在普通的環境之下,直播是一項大成本的需求,如果是新品發售,無疑直播是落地新品宣傳需求的最佳方法之一。

只有真正的為“客戶”考慮,那么“客戶”才會認為認可需求分析的存在價值。如果僅僅是“客戶”說什么便做什么,那么“客戶”也會懷疑我們這些互聯網人才的專業能力。

如果確認了需求是有意義的,也是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實現。這就會涉及到了實現一個需求需要花費的成本。例如,一個抽獎活動,有N種方法可以實現,有大轉盤、砸金蛋、紅包雨等等,每一種方法的實現成本都是不同的。千萬不要懼怕需求會擴展會演變成無窮大,最重要的是,最終落地的需求能達成預期的目標,真正地站在“客戶”的角度為“客戶”考慮。這里介紹幾種需求實現的提案方法,幫助“客戶”盡快決策:

方法一:如果實現的方法有多種,給“客戶”幾種方案做選擇題,并且說明優點和缺點。

方法二:如果只有一種實現方法,盡可能的考慮風險點。

方法三:如果只有一種實現方法,需求也很簡單沒有任何風險,那么盡可能的為“客戶”規劃未來的拓展可能性或復用。

如果在前期的需求分析可以得到互相認可,后續的需求落地實施會一路通暢,極少降低了需求變更的風險,甚至可以提升雙方的合作關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