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流派的治療師喜歡問來訪者:“你想要什么?”似乎他不是治療師,而是一個魔術師。
這個流派就是現實療法(realty therapy)。
說它是現實療法,它卻從理想開始;說它關注理想,它的落腳點卻是現實。
現實療法幫助人們檢視他們的需求和理想,幫助他們評估當前的行為,并為需求的滿足做出計劃。
其中很少有晦澀的心理學術語,講究的就是兩個字——實用。
雖然重視實用技術,但是它也有強大的理論支撐。其理論來源是工程學中的控制論,即控制理論,后稱選擇理論。
控制理論認為人腦功能就像溫度調節器,能夠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改變周圍的環境。比如恒溫器知覺到房間溫度在80度,而想要調到72度,它就會對其行為系統發出指令,讓它去做一些事情來調低房間溫度。
大腦起到的是一個負向輸入(negative input)控制系統的作用。當一個人不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時,大腦就會通知他或她,行為脫離了目標并嘗試糾正它。
人類行為由五種基本需求所驅動:生存或自我保護、愛或歸屬、權力或內在控制、自由或獨立、樂趣或歡樂,它們是人類行為的源頭。
當人類知覺到他們正在接近自己的目標,滿足這些基本需求中的某一種,他們便會感到心滿意足,或者說達到一種平衡狀態。因此,人類行為是有目的性的。它嘗試著影響外部世界,與之交流。
同時,人類的行為又是具有選擇性的,人們可以選擇以有效行為來代替之前的無效行為。換句話說,我們比自己意識到的更多地控制著自己的生活。現實治療師看到人類進行選擇、改變行為的能力。
現實療法之實用體現在WDEP這四個字母上。這幾個字母代表了它引導人們行為改變的步驟。
W代表詢問來訪者想(wants)從他們的周圍世界中獲得什么,涉及說明來訪者對自己及周圍世界的了解和把握。
D代表探索來訪者當前正在做(doing)什么,即他們正在展現什么行為,包括行動、思考、感受和生理。
E代表來訪者的自我評估(evaluation)——檢查行為的有效性、需求的可行性及其動機的許多其他方面。
P代表了一個行動計劃(plan),使來訪者走向想要的改變。
如果我們熟練掌握了這個WDEP,或許就無需再擔心“理想遇到現實”時不知所措了。
本書翻譯與出版過程中得到許多人的相助,肖靜提供了第三章的初稿,袁惠靈提供了第四至七章的初稿,鄭世彥翻譯了第一、二兩章并對全部章節進行了校對和統稿,郭本禹老師化解了翻譯中的諸多難題并對全書進行了最終審校。
目前市場上還未見到關于現實療法的譯著,我們在翻譯過程中帶著欣喜和擔憂,欣喜的是,這是第一本關于現實療法的中文簡體版譯作;擔憂的是,書中有些地方的翻譯帶有嘗試性,可能不夠準確。
重慶大學出版社的編輯們在此書編校過程中也付出了大量心血。最后,鑒于我們的知識和能力限制,希望廣大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對書中誤譯之處予以批評指正!
作者簡介:鄭世彥,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心理學編輯,心理咨詢師,著有《看電影學心理學》,譯有《存在—人本主義治療》《生涯咨詢》《現實療法》《選擇理論》《心理學史》《不完美的父與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