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是孩子成長的動力,也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一年級孩子活潑好動,常對一些未知事物產生新鮮感和好奇心,會向家長提出很多問題。面對孩子千奇百怪的問題,尤其是遇到自己無法解答的問題時,很多家長都會覺得難以招架,甚至失去解答問題的耐心,嚴重影響了孩子的發展。那么,面對孩子日益復雜的十萬個為什么,應該如何應對呢?
案例
正在上一年級的山山是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他對于一切新鮮事物都感到好奇。不管是待在家里還是出門在外,他的小腦袋里總是會冒出很多奇怪的問題。周末,山山一家去海洋公園。看到海洋公園里各種各樣的魚,山山忍不住開啟了“十萬個為什么”模式:“爸爸,為什么魚會長魚鱗?”“魚鱗是用來保護魚的,沒有魚鱗,水會滲入淡水魚的體內,對海水魚來說,它身體里的水分會跑出來,魚就活不下去了。”爸爸率先上陣,解決了這個問題。不愧是工科出身的高材生,邏輯嚴謹,言簡意賅。“那為什么海豚沒有魚鱗?”“因為海豚不是魚。”“海豚不是魚,為什么生活在水里?”……。山山的父母總是盡可能耐心地回答山山的問題,但是連續回答這么多問題以后,他們真的有些招架不住了。每次一旦回答了山山的第一個“為什么”,他就會提出第二個、第三個……,能連續問上幾個鐘頭,直到問得家長啞口無言,失去耐心。
分析
山山家長的遭遇,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感到似曾相識。孩子為什么總愛問問題呢?
一、愈發強烈的好奇心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孩子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也越發強烈。生活中常常會有許多新奇的事物吸引著孩子,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困擾著他們,他們小小的腦袋里常常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正如案例所示,海洋公園里有很多山山感興趣的新鮮事物出現,強烈的好奇心驅使山山總想把事情問個水落石出,于是就會不斷地向家長提問題。
二、思維發展的局限性
一年級孩子的思維還沒有完全脫離幼兒期的范圍,他們的思維仍是幼兒思維方式的延續。思維非常具體、形象,邏輯思維尚未發展完全,此時更接近幻想,理解能力也有限。而且由于孩子年齡小,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有限,他們常常對家長的解釋難以完全理解。如案例中山山提出第一個問題:為什么魚會長魚鱗?山山爸爸的回答很客觀、很正確,但是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他還不能完全理解,所以就會引發接二連三的問題。
三、家長的表述不清晰
面對孩子的問題,如果家長沒有表述清楚,也會引發孩子一連串的問題。通常孩子的許多“為什么”都是非常簡單和常識性的問題,對于成人是“1+1=2”,但對孩子來說,他們并不理解這個答案,而會向“1+1為什么等于2”的方向發射自己的問題炮彈。所以,越是常識性的問題,家長往往越沒有仔細思考,僅僅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回答,無法讓孩子得到他們想要的答案,問題就會接踵而來。家長如果因此訓斥孩子,等于把自己的不足遷怒到孩子身上。
很多家長回答孩子的問題時沒有耐心,或者當自己回答不了孩子的問題時就會情緒不好,甚至訓斥孩子。長此以往,不僅會扼殺孩子探索和學習的積極性,還會抑制孩子思考問題的能力,阻礙他的思維發展。
建議
巴爾扎克曾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應該都歸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要問個‘為什么’。”由此可見,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么”,家長其實可以這樣做。
一、回答問題前先肯定孩子
為了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即使孩子的問題再稀奇古怪,家長也應該先肯定孩子。比如,家長可以說“你能想出這個問題,真厲害!”“你提出的問題很有趣,你是怎么想出來的?”讓孩子在提問中獲得成就感和自豪感,養成遇事多思考的習慣,并在家長的肯定和鼓勵中收獲自信。
二、站在孩子的角度回答問題
家長回答孩子問題時,一定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和知識水平,盡可能把專業的知識術語轉換成孩子容易理解的形象化語言來回答。如果案例中的爸爸換一種說法回答山山的問題,山山也許會更容易理解。家長可以這樣說:“我們在游泳時要穿游泳衣,小魚在水里游泳也要穿游泳衣保護自己,魚鱗就是小魚的游泳衣。”
三、帶領孩子開拓視野
(一)鼓勵孩子在閱讀中找答案
閱讀是獲取知識的最佳方法,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問問題的方向等購買適用的書籍。當孩子有問題需要解決時,可以通過查閱書籍來尋找答案。這樣既可以讓孩子得到權威的答案,還能引導孩子學會利用“閱讀”這一獲取知識的工具。孩子的知識越豐富,面對問題時就越容易產生自己獨特的見解與看法。
(二)帶孩子走出去尋找答案
孩子的問題通常比較直觀,如果可以通過觀察或操作得到答案,家長就應該和孩子一起探尋問題的答案。比如,利用周末或假期,帶孩子走出去,到公園、植物園、田野等地方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帶孩子參觀科技館、博物館、歷史名勝古跡,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通過觀察和實踐獲得對事物的直接認識,也能有效延續孩子的好奇心,同時有利于孩子將所學所思融會貫通到今后的生活與學習當中。
四、慎重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
(一)對孩子的問題不能信口開河
孩子的“為什么”可能范圍非常廣泛,甚至匪夷所思。但當家長不知道問題的答案時,要實事求是地告訴孩子,不能不懂裝懂、含糊其詞。而是要通過查資料或請教他人等方式尋找問題的答案,并擇機向孩子做出合理的解釋,不把錯誤的觀念灌輸給孩子。
(二)回答孩子的問題不能找借口
有時候孩子沒有選擇合適的時機提問,如,家長正在忙自己的事情時。這時候,很多家長就會拒絕回答孩子的提問。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等一等,最好是告訴他等待的具體時間,到了時間就及時解答他的問題。否則,孩子也許會因為沒有得到尊重而引發情緒問題,這將增加家長處理問題的時間,得不償失。
(三)不能強行終止孩子一連串的“為什么”
當孩子問個不停,而家長又想終止時,不要強行終止,這會極大挫傷孩子的積極性。比較好的方法是借助孩子提問的方向,采取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像上面的案例,家長可以指著更加特別的魚類,讓孩子觀察它們的不同。另外,家長要善用“反問”引導孩子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一般在幾輪問題轟炸后,你會發現這個“為什么”只要稍加引導,孩子就可以回答出來。那么此時家長可以反問孩子,讓孩子嘗試自己思考問題或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但家長需要把握好“反問”的“度”,如果孩子剛剛開始提問題,或你反問的問題很難回答,孩子就會認為家長在故意為難他,反而會產生挫敗感,導致以后不敢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