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遠方的自己

說實話,我不是個拿起什么書都能讀的人。對書,我有一種偏執的選擇。

這種固執說不上好壞,就像你愛吃青菜,我喜吃蘿卜;你樂于呆在家,我熱衷出去旅行一樣。

其實一個人找到自己最喜愛的作家,是知識發展上最重要的事情。讀自己喜歡的書是快樂的事,否則苦不堪言,更談不上收獲。

有個朋友向我推薦某位作家的書,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買了兩本。幾個月過去了,我硬是一篇都讀不下去。它被我扔在了書房的角落里,苦巴巴的不受待見。

讀書是很私人的事。讀同一本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即使同一人讀同一本書,在不同的階段也有不同的收獲。“合口味”的書能讓人愛不釋手,百讀不厭。某些經典名著就有這樣的魅力。

于我而言,余秋雨的書就是經典。

他的書我基本都看過。尤其是《文化苦旅》里的散文,讀許多遍,仍覺不夠,還反復地聽博客朗讀。讓我如此著迷的,目前就只有他的散文了。

這本《文化苦旅》是余秋雨20多年前所寫,記錄了他對中華文化的苦苦思索與追尋。曾經的熱銷使它成了當時罕見的文化熱點。

據說此書的盜版數量至少是正版的18倍。那我之前看的未必是它的真身。

這本書可看成余秋雨的散文精選。這樣精選本至少已經出版過30幾種了。這次有所不同,全書由他本人編選而成。

他說要用自編的一本新版來宣布它們全部非法,感覺挺好玩。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這書受歡迎的程度,它的作者余秋雨則是在朱自清和錢鐘書之后,出現的杰出散文家。

這樣一代文士的氣節和傲氣,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湛的藝術修養,讓我由衷地折服和尊重。

《文化苦旅》通過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的生活真諦,探索中華文化的汗青命運和文人的人格尊嚴。

作者運用自己深厚的文學和歷史功底,豐富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體現力寫下的這些文章,揭示了我國文化的巨大內涵,且為現代散文提供了極新的范例。

這位讓無數人仰望的學者,所寫的書是許多家庭三代人共同的話題,值得時間和文字在一個個庭院里廝磨。

這是文化存在的最溫暖方式。我用這方式消磨了許多春秋。無論看書寫文,為人處世,生命價值的認識等,對我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余秋雨還用行動告訴我們,去尋找遠方的自己,開創圈外的生命。

他決絕地辭去高校校長,各種行政領導職務,孤身投入曠野。由于辭得干凈,他走得很遠很遠。

他無畏孤獨,不懼從零開始,去做比傳媒更重要的事。在國內或世界各地考察古文明遺址、廢墟、墓地等,整理撰寫文章,留給世間一篇篇具有厚重歷史感的著作……他在遠方找到了更高,更好,更有份量的自己。

我由衷地佩服這種勇氣和智慧。

是的,為了生存,我無法和余秋雨那樣辭去工作,走得很遠。但我一樣可以設定職業外的起點,走出現有的各種圈子,去發現不一樣的自己。

熟悉我的朋友該知道,我已經邁開了步伐,去旅行,學習攝影,沉醉在自己 喜愛的文字當中,讓選擇、探尋、猜測、想象都生氣勃勃。

夜深了,我合上這本書卷,駐足于窗前。望著窗外燈火如繁星的閃爍,沒有車流的公路透亮刷白,四周寂靜得只聞蟲兒歡鳴的聲音。它們似乎又在提醒我,走出去,圈外有個更精彩的生命。

走吧,去尋找時間和空間的遠方,讓陌生的山河迎面而來,再慢慢退去。讓腳步不再遲疑,讓筆端不再空泛,讓思緒圍繞大地和蒼生展開。

如秋雨所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沒有兩者。路,就是書。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