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堅持日更和正打算堅持日更的小伙伴,一定很關心一個問題——如何讓自己的寫作從“輸入”到“輸出”一路暢通,而且可以持續暢通。
最近看到簡書平臺有談到這個問題的文章,引發了我的思考。
文章里談到的敏感力培養很有道理,可惜不夠全面。重點考慮了“輸入”,忽視了“輸出”。
學寫文章不能偏愛輸入,冷落輸出。畢竟,能否痛痛快快地輸出才是寫作能否完成的關鍵。
好比十月懷胎,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很重要,但最終要誕下寶寶才是目的么。
那么,從輸入到輸出,哪三個敏感度最重要?
1.注意的敏感度
通常,我們會說,學寫作要先學會觀察。那么,觀察力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覺得是注意的敏感度!比如,馬路上發生了一件事,有一群人在圍觀。
每個圍觀的人,其實都在有意無意地觀察。
但是每個人的注意力卻是不一樣的。注意的重心和角度也不同。
有的可能注意了事件中人的狀態——有沒有受傷,有沒有發生沖突;有的人注意事件發生的原因;有的人注意事件的處理結果。
對于寫作而言,我們需要的是能在一般現象中發現特殊之處的能力。那么,注意力在哪里就至關重要。
傳說蒲松齡為了寫聊齋故事,就在路邊擺出茶攤,供路人免費飲用,但前提是要講一個故事。聽來的故事,各不相同,主題也千差萬別。蒲松齡卻能從中梳理出自己特定的脈絡。這跟他注意力集中在某些方面分不開。
2.思考的敏感度
思考是把寫作的兩端——輸入和輸出有機貫通的重要環節。
只有高效的思考,才能形成高效的輸出。鄭板橋有一段描述藝術創作過程的言論,對寫作非常有啟發意義。
大致意思是這樣的:眼中觀察到的的竹子,轉化為腦海中的竹子,最后再物化為紙上的竹子。胸中之竹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畫下來的竹子)又非胸中之竹了。
這是不是啟發我們,其實經過大腦的思考,外界事物(包括生活經歷)會發聲一定程度的變化(甚至變形)?
而思考的敏感度不夠,很可能導致有價值的東西就被忽略了。
所以,那些經常會對看似不起眼的現象,能夠問一個為什么的人,往往能發現重大規律。眾所周知,牛頓和蘋果落地的故事就是明證。
作家能在平凡中發現偉大,與思考的敏感度密不可分。
3.表達的敏感度
表達是寫作的輸出階段。
通常,我們認為表達階段要錘煉語言文字。沒錯!發現了嗎?對表達而言,語言文字可以分為“內語言”和“外語言”。
思考者一般都是內語言比較敏感的人。往往想得深入而且清晰,可是要說出來就未必那樣了。數學家陳景潤內在的數學思維特別優異,可是一到講課,就有困難。
演說家通常“外語言”非常發達。能言善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對于寫作而言,既要有相當強的內語言敏感度,又要有足夠的外語言敏感度。
例如,對于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現象和事物,會不會用清晰的語言去思考,這就涉及到內語言敏感度。
讀過朱自清《匆匆》的朋友,一定印象深刻。為什么生活中平常人對時間流逝問題已經麻木,朱自清卻能敏銳地把握住?更重要的是,他還寫成了廣為流傳的散文。
這就是表達的敏感度。
有了快感你就喊!這其實可以看作是敏于表達的寫照。
你一定發覺了,表達敏感度強的作者更容易形成日更的習慣。因為他對自己感受到的東西有一種不吐不快的心理表征。
小結如下:
有關寫作的輸入和輸出,作者都需要具備一定的敏感度,其中注意敏感度、思考敏感度和表達敏感度,最為重要!
為了讓自己的寫作痛痛快快、淋漓盡致,你打磨好自己的這三種敏感度了嗎?
寫作精進人生!余老詩陪你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