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憶中的育紅中學——消失了的馬牛中學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的初中生涯是在育紅中學度過的,那是一所不是很大的中學,大門朝東。與那時的大多數中學一樣,有初中三個年級。每個年級兩個班,大多是來自同一鄉鎮的學生。至于那時學校究竟有多少老師,我始終是不知道的。

學校是安排了早晚自習的,于是學生又被分成了兩大類:住校生和走讀生。說是住校生,其實學校是沒有宿舍的,都是家長找學校附近的親戚朋友借住,也有的住到同學家里。住校生的自行車就擠放到老師們的辦公室里。

因為有了住校生,學校也就設立了伙房。那時的伙房和現在的學校餐廳大不一樣,沒有各種炒菜和主食讓學生選擇,只是負責把學生從家里帶去的干糧熱一熱,有時也會熬上一鍋玉米粥。學生都是把自己下頓飯要吃的干糧用網兜或麻布裹了提前放到伙房的蒸籠上,偶爾也會出現拿錯干糧或干脆讓別人拿去自己挨餓的情況。至于菜,也無非是從家里帶去的咸菜。

而所謂的早晚自習也大多是學生自己看書做作業,各科老師會到班上轉一轉,看看學生學習上有沒有需要解決的問題。經常下了晚自習還會有學生在教室多學上一會,直到同伴或老師催促才關燈離開。那時候學生犯了錯誤,老師可以任意打罵以懲罰而不用擔心被某個家長找上門來。

我是走讀生,因為加上早晚自習,一天要從家到學校往返八次。途中經過一片棗樹林,到了棗子長夠個頭可以吃的時候,總有淘氣的孩子去摘上幾顆走在路上伸手就能夠到的棗子,我是膽小的,從不敢伸手,但心里還是饞的很。時間長了,伸到路中間的樹枝上已光光的沒有了棗的影子。

樹的主人,一位七十歲左右的婆婆就會站在路中央指指點點地罵起來。頑皮的孩子邊笑邊唱著跑遠了。婆婆氣不過就讓人在路中間挖里一條溝阻止任何行人從這里經過。要是繞道而行,得多走很長一段路,我們誰也不肯。于是不知道干凈的一群孩子硬生生地把一大片暄土和深溝給踏平了。

學校北邊是一大片梨樹園子,由于校園里沒有操場,大課間學生們就繞著那片梨樹園子跑步,一大圈下來,足有五六里吧。

記得那年冬天,我穿了一條又厚又長的棉褲,外面的單褲短得不足以遮蓋住那條褐色的棉褲腳,本來就腿腳不利落,此時哪里還跑得動?班主任看著我的褲腳笑了:“你這條大厚棉褲,可夠暖和的。”現在想想那時的我無論如何都不如現在的孩子成熟,大人讓穿什么就穿什么,從不挑剔,也不知道講究。

春暖花開的日子,那片梨樹園子就成了學生們的好去處。下午放了學,拿了一本書,三三兩兩的直奔梨樹而去。先看看花,然后找一塊干凈的空地或者樹下,坐了,開始背書。我不確定當時的自己拿著書去梨園是不是真的是為背書。

那個艱苦的年代,那個青澀的年齡,我們不會愛慕虛榮,不懂迎高攀附,不知江湖險惡。歲月變遷,曾經的育紅中學消失了,但對于在那里生活奮斗了幾百個日日夜夜的我們卻是刻骨銘心的,它,是我們夢想起航的地方!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