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與大咖的秘密:用內在驅動力成為人生贏家

內在驅動力意義重大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在決定做某件事之后,會猶豫不決,難以堅持,勉強做個幾天,就虎頭蛇尾,最終放棄。

“堅持”對于很多人來說,成了一個看起來很美好,實踐起來很殘酷的詞匯。各種道理聽了不少,也不是沒有雄心壯志,可具體到每天的場景下,就是十分困難。問題出在哪呢?

“虎頭蛇尾”屢見不鮮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驅動力,小到每天上班,大到做出一些重大決定,都離不開驅動力。只不過我們在很多時候會忽視其存在,甚至根本沒想過,驅動力在我們生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至于許下了很多愿,卻都變成了美好憧憬。

對于一個人而言,有三種驅動力,第一種最容易理解和體會,就是基于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驅動力。比如餓了就會去吃飯,困了就會去睡覺,躁動了就想去那啥啥等等。這種驅動力是如此自然,我們根本不需要做出縝密思考,就能直接采取行動,是一種根植于生物本能的力量,不受我們控制,實現起來最為簡單。

但人類畢竟不同于其他動物,我們通過科技的發展、經濟的進步,建立起一個繁榮燦爛的文明,這其中的副產品,就是大規模專業化的分工體系,我們每時每刻都要和別人協作,做出的很多決定,背后的驅動力往往不再只來自于自身,而來自于整個協作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就產生了基于外部環境的第二種驅動力。當你做了一件正確且有價值的事情,外界會給你正向反饋,而我們人類是習慣于在正向反饋中獲得滿足感的。于是,外界的這種反饋,就是你的驅動力。工作努力,善于學習,于是加薪升職,而加薪升職這個結果,形成了外部驅動力,推動你不斷提高,實現更大的成就。

外部驅動力非常脆弱

而一旦做了一件錯誤的、對整個協作環境不利的事情,外界也會給你負面的反饋,讓你如坐針氈,輕則損失金錢,重則損失聲譽。比如工作時應付了事,甚至弄虛作假,導致罰款或者被炒魷魚,這時,負面反饋就會驅動你去做下一步的行動,要么知恥后勇,走出低谷;要么聽之任之,走到哪里算哪里。

外部驅動力往往不由我們自己直接決定,而是由整個協作體系給我們行為的評判來決定,很像選秀節目上的選手,面對導師表演,唱的好,一片贊嘆之聲,從而晉級下一輪;唱的不好,一片質疑甚至諷刺,黯然離開舞臺。

由外部判斷產生驅動力

正是由于缺乏自主性和操縱空間,這種驅動力更多的是結果導向型,對于個體而言,價值其實并不大,因為無法很好的工具化。

真正對我們有價值的驅動力,是來自于我們內心,根植于心靈深處的那種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欲望。只有這種驅動力,才能長期、持續的給我們帶來不斷成長的力量。

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發揮這種內在驅動力。很多成功的創業者或者企業家,真正支撐他們一路披荊斬棘走下來的,不是賺到多少錢,公司估值增加多少,而是他們內心深處,真的想把一個事情做好,做的更有價值,給這個世界帶來更大的影響。

馬云一直強調公司價值觀的重要性,甚至把這個看似務虛的指標放在了KPI里,很多人感到不理解,其實,馬云真正強調的,正是內在驅動力的意義,只有阿里巴巴的每個人,在工作的時候,是真心的想把事情做好,而不是簡單地滿足于完成工作,阿里巴巴才能走到今天,才有可能在未來成為更偉大的公司。

馬云善于激發內驅力

我們常說的好奇心、探索欲、冒險精神等等,都是內在驅動力的一部分,是這種力量的不同表達方式。對于大航海時期的航海家來說,發現新大陸,就是他們的內在驅動力;對于古希臘的數學家來說,發現新的數學公式就是他們的內在驅動力;對于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來說,創作一幅美麗的畫卷,就是他們的內在驅動力。

對于我們每個人而言,都要找到自己的內在驅動力,而且一定要從內心深處去挖掘,越深入,才能離這種力量的本源越近。

發現并激發自己的內在驅動力,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充分調動自主性

很多人都對自由充滿了幻想和希望,認為這是天底下最美好的事物,普希金曾說,若為自由故,生命和愛情都可拋卻。可一旦具體到每天的生活,我們其實是恐懼自由的,我們更希望有個人或者組織替我們去辦那些看起來很麻煩的事。政府的本質就是每個人讓渡了自己的一部分自由,來實現大組織管理。在學生時代,自習課通常沒幾個人在學習,多半是在聊天、看小說中浪費光陰。

但實際上,人們是愿意對自己愛好的事物付出并承擔責任的。只不過并非天生如此,而是需要刻意練習。

一個喜歡網絡游戲的人,會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道具,研究各種攻略、用盡各種辦法、花費大量金錢,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一定要得到。這其實就是自主性的體現。因為內心深處對這個道具有強烈的欲望,導致了他的行為被這種欲望所驅動,一點不會覺得累,也不會有輕易產生放棄的念頭。

網絡游戲是基于渴望的

所以,我們要結合自身,自己可以替自己做決定,決定自己想要什么、通過什么方法實現,通過與哪些人協作來實現。并且將這種思維模式運用到平時的生活工作中,過一段時間,就會看到內在驅動力的激發并帶給我們真切的力量。

二、全情投入 專注其中

“專注”對于很多人而言,是一個很矛盾的概念,通常可以在一些沒有壓力,比較放松的事情上保持專注,一旦遇到正兒八經,有具體任務指標的事情,就很難專注了。

究其原因,恐怕是在工作時,我們的注意力過多的放在完成這件事情而不是將這件事情做好之上。很難想象,一個藝術家會僅僅滿足于完成一件藝術品,他更多的是想盡善盡美,將這個藝術品打造的更加精致更加完美,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種強烈的專注感。

所謂匠人精神,其實就是把專注放在精益求精,而不僅僅是完成與否上面。

匠人精益求精

如果我們正在做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不妨全神貫注,將所有的精力放在將這件事做好上,這樣,就會調動我們的內在驅動力,進而反作用于這件事情,從而創造更大的價值。

馬克扎克伯格每年都會給自己制定一個目標,但請注意,他的重心從來不局限于完成這些目標,而是更好的實現這些目標。換言之,在制定目標的時候,他就給自己一個可以量化檢驗的指標。比如有一年,扎克伯格的目標是學習中文,結果,在年末,他就可以用中文演講。正是因為這種專注,所以他實現這些目標才能調動起內在驅動力,最終做到了別人難以做到的事情。

三、看見真正的目標

每個人都會建立目標,但正確地建立目標,卻并非像看起來那么簡單。真正值得我們全力以赴,為之奮斗的目標,一定是那些超越個人短期利益的目標,是基于渴望而不是滿足感的目標。

那些將目標建立在今年賺多少多少錢上的人,通常都會失敗,這個目標看起來很明確,但真正執行起來,卻缺乏長遠的動力。

有段時間,“改變世界”這個詞被很多人拿來當段子說,他們常常用“你又不是喬布斯,憑什么想改變世界,還是洗洗睡吧”這樣的語言來嘲笑別人或者自嘲。

“改變世界”成了自黑段子

真正想要改變世界的人或許很難成功,但是他們最終的成就也是遠超其他人的。改變世界,并不是攪得這個世界翻天覆地,而是從一個角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解決了困擾人們的一個痛點。

在汽車發明之前,馬車行業制定的目標都是造出速度更快、乘坐更舒適的馬車。這個目標很務實,但一方面價值有限,另一方面容易滿足。而汽車是從基于對現有交通工具的種種不滿,企圖通過創造一種全新交通工具這樣一個目標出發而做出的產品。出現以后,短期內雖然命途坎坷,但卻很快產生了革命性影響,今天,路上已經幾乎看不見馬車了,而汽車,則隨處可見,成為人們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汽車不是更快的馬車

這兩種目標的差役來源于背后思維模式的區別,前一種思維模式,是“如果我怎么樣,那么我就會怎么做”而后一種思維模式,則是“既然我想怎么樣,那么我就要怎么做”。

真正能夠做成一番事業的人,都有強大的內在驅動力,而不是僅僅依靠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打分來做出決策的。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內在驅動力并加以利用,實現更好的自我成長。

這是公子在野陪伴您的第34天。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感覺本文對您有所幫助,請幫忙推薦給您的朋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