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護指南】飛沫傳播猴痘Ⅰb變異株,兒童易感染,致死率高!

近日,亞洲地區傳來一則令人關注的新聞:泰國報告了首例猴痘Ⅰb變異株病例。這一消息迅速引起了全球公共衛生領域的廣泛關注。猴痘病毒,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病原體,其傳播方式的變化再次提醒我們,面對全球性疾病,需保持高度警惕和有效防控。本文將深入探討猴痘病毒的由來、發展情況、分支種類、傳播途徑,特別是猴痘Ⅰb變異株的特殊性、易感人群、癥狀表現、病毒存活時間以及大眾應采取的預防措施。

猴痘病毒的由來與發展

病毒的發現與命名

猴痘病毒(英文名:Mpox virus,簡稱MPXV)屬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屬,是一種雙鏈DNA病毒,其基因組全長約197kb。該病毒最早于1958年在非洲的綠猴中發現,故得名“猴痘”。然而,人類感染猴痘的首例確診病例直到1970年才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出現,當時從一名疑似天花患者的標本中分離出猴痘病毒。

病毒的進化與分支

猴痘病毒根據其進化特點,主要分為兩個分支:西非分支(II分支)和剛果盆地分支(I分支)。其中,西非分支進一步細分為IIa和IIb亞分支。近年來,特別是2022年以來,全球非地方性流行區的猴痘疫情主要由IIb分支引起。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泰國報告的猴痘Ⅰb變異株,雖名稱中帶有“I”,但實際上是西非分支下的一個變異體,其傳播特性和致病性引發了新的關注。

猴痘病毒的分支種類與傳播途徑

分支種類

猴痘病毒的兩大分支——西非分支和剛果盆地分支,在地理分布、致病性和傳播能力上存在差異。西非分支的病死率相對較低,約為3%,而剛果盆地分支的病死率可達10%。此外,隨著病毒的變異,新的分支和亞分支不斷出現,如近期引起關注的Ⅰb變異株,其傳播方式可能更為多樣,傳播效率也可能提高。

傳播途徑

猴痘病毒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傳播:

  1. 直接接觸傳播:人直接接觸感染猴痘病毒的動物(如非洲松鼠、樹松鼠等)的皮損、體液,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均可感染。同樣,人與猴痘患者之間的直接接觸,如觸碰患者的皮疹、結痂、體液或口腔分泌物等,也可導致感染。

  2. 呼吸道飛沫傳播:與猴痘患者近距離接觸時,通過患者咳嗽、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播病毒。這種傳播方式在密閉或擁擠的環境中更為常見。特別是猴痘Ⅰb變異株,其通過飛沫傳播的能力可能增強,使得人際間的傳播更為容易。

  3. 間接接觸傳播:接觸被猴痘病毒污染的物品,如衣物、床單、毛巾、餐具等,也可能導致感染。特別是當身體存在外傷時,病毒可能通過外傷進入人體。

  4. 性接觸傳播:猴痘病毒可通過性接觸傳播,特別是在密切的身體接觸中。這也是近年來猴痘疫情在某些地區男性同性戀和雙性戀群體中高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5. 母嬰傳播:孕婦在懷孕期間感染猴痘病毒,可能通過胎盤或分娩過程中將病毒傳播給胎兒或新生兒。

  6. 消化道傳播:雖然較為罕見,但食用被猴痘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也可能引起感染。

猴痘Ⅰb變異株的特殊性

傳播能力增強

與以往猴痘病毒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或性接觸傳播不同,猴痘Ⅰb變異株顯示出更強的傳播能力,特別是通過飛沫傳播。這意味著在人群密集、通風不良的環境中,病毒更容易發生人際間的傳播,增加了疫情暴發的風險。

可能的致病性變化

目前,關于猴痘Ⅰb變異株的致病性變化尚無定論。但從過往經驗來看,病毒的變異往往伴隨著致病性的變化。因此,需要密切關注該變異株的臨床表現、病程及嚴重程度,以便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猴痘Ⅰb變異株的易感人群與癥狀表現

易感人群

猴痘病毒的易感人群廣泛,但某些群體可能更容易受到感染。根據歷史數據和近期疫情分析,以下人群可能面臨更高的感染風險:

  • 與猴痘患者生活在一起或與之有密切接觸(包括性接觸)的人,如男男性行為人群。

  • 接觸猴痘患者的醫護人員、家庭成員等。

  •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兒童、孕婦、老年人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猴痘疫情中,兒童和孕婦的病例數顯著增加,特別是兒童占病例人數的70%以上,占死亡人數的80

%以上,這進一步強調了這些群體在預防和控制猴痘疫情中的重要性。

癥狀表現

猴痘病毒感染后的癥狀表現多樣,但通常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1. 潛伏期:從感染到出現癥狀的時間稱為潛伏期,一般為5至21天,但通常為7至14天。在潛伏期內,患者雖然無癥狀,但已經具有傳染性。

  2. 前驅期:潛伏期過后,患者可能出現發熱、頭痛、背痛、肌肉痛、寒戰、乏力等類似流感的癥狀。這些癥狀可能持續2至4天,隨后進入出疹期。

  3. 出疹期:出疹是猴痘病毒感染的標志性癥狀。皮疹通常從面部開始,然后迅速蔓延到四肢和軀干。皮疹初期為斑丘疹,隨后形成水皰,最終結痂并脫落。整個出疹過程可能需要2至4周。在出疹期間,患者可能感到劇烈疼痛,并伴隨淋巴結腫大和疼痛。

  4. 恢復期:結痂脫落后,患者進入恢復期。大多數患者的結痂會在幾周內完全脫落,并留下疤痕。然而,在一些重癥病例中,猴痘可能導致嚴重并發癥,如肺炎、腦炎、角膜感染等,甚至可能致命。

猴痘Ⅰb變異株的病毒存活時間與預防措施

病毒存活時間

猴痘病毒在環境中的存活時間取決于多種因素,如溫度、濕度、光照等。一般來說,病毒在干燥環境下存活時間較長,而在潮濕、高溫或紫外線照射下存活時間較短。在人體外,猴痘病毒可以在衣物、床單、毛巾等物品上存活數小時至數天不等。因此,對于疑似或確診的猴痘患者使用過的物品,應及時進行清潔和消毒。

預防措施

面對猴痘疫情的威脅,大眾應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1. 提高警惕,了解疫情信息:關注官方發布的疫情信息,了解猴痘病毒的傳播途徑、易感人群和癥狀表現,以便及時發現并采取措施。

  2. 避免接觸感染源:避免與猴痘患者或疑似患者直接接觸,特別是不要觸碰他們的皮疹、結痂、體液或口腔分泌物。同時,避免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和動物。

  3. 保持個人衛生: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動水徹底清潔雙手。避免用手觸摸眼睛、鼻子和嘴巴。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或肘部遮擋口鼻,并妥善處理用過的紙巾。

  4. 保持社交距離:在人群密集或通風不良的環境中,盡量保持社交距離,避免近距離接觸。

  5. 接種疫苗:雖然目前針對猴痘病毒的特異性疫苗有限,但世界衛生組織正在積極研發和推廣疫苗。在疫苗供應充足的情況下,高風險人群應優先接種疫苗。

  6. 及時就醫:如果出現發熱、皮疹等癥狀,應及時就醫并告知醫生自己的旅行史和接觸史。同時,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和隔離觀察。

結語

猴痘Ⅰb變異株在亞洲的出現再次提醒我們,全球性疾病的防控需要各國政府、衛生機構和公眾的共同努力。通過加強國際合作、提高公眾意識、加強疫情監測和報告、推進疫苗研發和推廣等措施,我們可以有效應對猴痘疫情的挑戰,保護人類健康和安全。讓我們攜手合作,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