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職數據分析工作的價值與邊界

1、序言

在很多公司,“用數據說話”已經是個共識。在這個前提下,很多產品團隊都設了專門的數據分析崗,我本人就是某商業廣告產品團隊的專職數據分析師。在工作中,經常能感受到這樣的疑問:PM、老板也花了很多時間看數據,那么專職的數據分析師看數據的方法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專職數據分析工作的價值在哪里?數據分析工作真的能回答業務提出的問題,指導業務發展嗎?數據分析的工作邊界在哪里?

2、專職的數據分析工作,跟PM和老板看數據是不一樣的

2.1 數據分析之前,關注的工作重點不同

其實關注重點不同,本質上是由分工不同造成的,所謂屁股決定腦袋。

舉個例子:好比有一個賣場,采購部挑選銷量好的貨品,商品部定價,門店銷售員想辦法搞活動拉來更多的客戶。但是有一個人會觀察,現在對整個超市來說,哪些地方還有增加收入的機會。現在是東西不夠賣了,還是客戶不夠多了,還是貨品的安排不利于客戶選購,導致人來了但是東西沒賣掉。這個角色在企業里通常是老板,在業務相對復雜的時候,就出現了專職的數據分析工作人員。

在互聯網公司里,商業產品會關注使用場景、交互方式、產品帶來的價值、產品定價;平臺產品會關注信息流、數據流、平臺產品邏輯是否能有效支撐業務正常進行。數據分析師則需要通盤考慮,繪制業務全貌,與團隊一起驗證和指引業務前進的方向。例如流量是否到天花板了,廣告夠么,空間在哪里,有更好的賣法么,是否定價不合理。

當然,對于思維活躍的產品經理群體來說,每個人都在放眼觀察市場、觀察業務,但由于時間、精力、資源是有限的,個人能看到的東西都是有局限的。在業務足夠復雜,團隊足夠成熟的條件下,工種相應也會足夠細分。每個人都需要恪盡職守,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去揣摩工作無形的邊界,才能達到資源產出的最大化。

2.2 做數據分析時,分析的目的不同

產品經理看的數據一般來說會比較有深度,老板關注的更多是一個問題的答案,而數據分析師一般會著眼于廣度、數據完整性、邏輯完整性。

舉個例子:團隊打算在移動流量上開發一款新的產品。產品經理會去看點擊分布數據,加上自己的思考、判斷、猜測,去揣摩某一類流量,用戶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老板會去問,這款產品能拿到多少流量,帶來多少收入。數據分析師則會立刻準備一個指標邏輯表,用來說明這款產品從流量到收入,業務鏈條上的關鍵點可以用什么指標來說明,請團隊估值后與公司內其他成熟產品、市場上的類似產品去做對比,用來評估效果、預期產出。

2.3 數據分析完成后,保存使用數據的方法不同

對于產品經理和部門管理者,數據使用完后就等于一個問題已經得到了答案,推導過程可以退場了。但數據分析師的工作還有一部分就在于數據呈現,因此會思考數據知識沉淀方面的工作,以便后續能更方便的獲取到某類數據。

3、數據分析工作的價值

曾經有同事問過我一個很尖銳的問題:為什么老板能用你的數據回答某個業務問題,做出一個判斷,你有這么多數據,卻告訴我不能判斷?是不是在害怕背責任?

我的理解是:老板通過自己的知識結構、信息收集,可能已經完成了一個98塊的拼圖,看到我的數據后,感覺最后2塊終于齊了,所以就做出了一個判斷。但是顯然我是不可能用現有的2塊拼圖去回答一個問題的,這不是怕背責任,是怕不負責任。

那數據分析能不能回答一個業務問題呢?能,但是需要和業務一起去看,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關鍵的邏輯路徑在哪里,然后致力于獲取準確的數據,理清嚴密的邏輯,給出合理的論點和論證。

舉個例子,如果希望用數據回答:“客戶在購買產品時,是否有同時購買abc產品的偏好?如果是,可以向購買a產品的客戶推薦bc,從而擴大銷量”。看起來很美好,但很有可能同時購買abc是銷售內部不成文的規定。產品設計、產品運營、銷售運營、售出,中間是有很長的業務環境的。單憑數據,是無法得出深入的結論的。

數據分析工作的價值就在于把數據的意義揭示出來,形成團隊共識和知識積累,讓大家坐在一起的時候,把時間用在對業務的討論上,形成越來越多對業務的insight,揣摩業務的邊界,把自己手里的拼圖盡可能拼完整。

4、數據分析工作的邊界

數據分析師應與業務方一起討論,哪些指標最能反映業務的真實情況,數據的獲取方式會不會導致某種偏差,然后把工作重點放在梳理、揭示數據之間的關系上:通過數據表現及合理對比發現問題和機會,包括同部門不同指標的對比、不同部門相同指標的對比,跟市場和行業類似指標的對比等。

最容易越界的地方就是,數據分析師單方面決定業務應該如何評定,以及得出后續產品優化的解決方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