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社會動物》
作者:[美] 戴維·布魯克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副標題:愛、性格和成就的潛在根源
原作名:The Social Animal
譯者:嚴冬冬
年少時期,何其幸運能有以為好的老師相伴左右,伴我們學習和成長。“傳道受業解惑,是為師者也。”筆者認為老師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教會孩子正確的學習方法,正如書中所說:
老師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傳授具體的知識,更在于塑造學生們感知世界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一門學科的規律。
可是當前應試教育橫行當道,就算是老師能夠有這樣的能力,能夠留給他們施展的空間也不大吧?先為孩子默哀一把。畢竟如果能夠教孩子以方法,那么孩子可以相對安全地獨自去探索世界以及感知世界,遇到問題能自己尋找突破口,進行解決,而不是茫然失措,甚至啕號大哭。亦或者是錯誤地用沉默去逃避,或者用狂躁去表達不滿。
在一次和朋友偶然的談話中,我們談到了這個問題。當這些沒有被正確教育獲得感知世界的能力,難以理解一些事情規律的孩子,他們長大了,這個時候,該怎么自救?
朋友說:“只能通過自我療愈,找到內心的小孩,去和解,然后放過自己,再自我成長一次。”我仔細琢磨朋友的這句話,也沒想明白是什么意思,直到今天,我看到了書中以下這段話:
潛意識學習的很大一部分是通過模仿來完成的。
通過某個具體問題展示一種特定的思考方式,希望學生們能夠參與到思考過程之中。
針對這種情況,比如説當我們看書的時候,聯系實際的方法就是想自己的生活是否有類似的情況。或者去思考,如果遇到書中這樣的情況,我該如何去解決,能否通過書中的經驗,自己能夠做的更好?
再深層次來說,則是合理運用發散思維,多線程思考,思考一個問題是否可以有多種解決方案。
發現問題過后,我們總得要學著去解決問題。可是現實并沒有那么好的事情——“天上掉餡餅”。更多的時候,我們要學著自己去發現一些門道,學著去破除一些條條框框。有勇氣去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
探索和發現能夠帶來快樂的感覺——當你努力工作受點苦后,終于獲得成功時的那種狂喜。
很多時候,因為害怕,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因素,我們甘愿充當一個逃避者,遇到問題會像鴕鳥一樣,將自己深深地埋在羽毛里,不說話,只沉默,希望問題能夠就此過去。
但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并未注意到,正是因為埋下頭來,才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因為在這個時候,這類鴕鳥型的人并未順利預估到周圍的形勢已經變得如何糟糕,或者能夠意識到其實事情可能還有可以挽回的余地。但是因為自己不愿意去面對,當等到自己終于覺得有勇氣了,可以要去解決的時候,事態已經到了不可控的地步。
于是,事情開始向一個惡性循環發展。正確的做法其實是在問題發生之后,就應該積極發現問題所在,去嘗試和對方溝通交流,就算事情不能得到圓滿地解決,但是起碼比自己一直忍著,手足無措好的多。退一萬步來說,談崩了又如何呢?就當積累經驗呀!
畢竟,在每一次溝通交流,每一次的思想碰撞,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好好說話,用理解包容的方式去說,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表達,而不是生硬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時候,告訴對方:“對不起啊!我這人比較直。”(深深吐槽這種人:我勒個去,你這不是比較直,是以自我為中心了。)
人的能力其實是沒有上限的,不然又怎么會有人說:“心無限,地無界”呢?探索得多了,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每個人都應該有兩種職業,兩種看待世界的觀點,每種都能讓人從獨到的角度理解另一種。
無論在什么時候,都鼓勵大家要有多種興趣愛好,盡可能的成為一個斜杠青年,多看書多出去走走,就能多哪怕是一點點看待世界的觀點。在某一時刻,你會驚喜地發現,你的興趣愛好幫助了你,從獨到的角度理解另一種事物,在你自知或者是不自知中改變了你。
待你發現時,你一定會無比感謝,當年努力上進的自己。
人的知識并不像存儲在電腦內存里的數據。當數據庫的內容太多時,電腦并不會變得更善于記住事情。人腦中的知識是有活力的。人們在某一方面擁有了一定的知識之后,在這方面獲取更多知識、回憶他們所學的內容時就會越來越快、越來越好。
而且人腦是一個精密的儀器,會自動刻錄所學的內容知識,當刺激足夠多時,腦回路就會被刺激到,新的回路會接著產生,海馬體會越來越多。我們融會貫通的能力會越強。
聰明如你,快快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