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寫這樣一篇文章可能比較晚了. 但是想一想, 這段經歷還是不太順利的. 還是應該記錄一下.
大一到大二, 這一年做的東西一換再換, 從一開始的 iOS, 到后來的 Web 后端, 數據挖掘. 非常遺憾, 大部分的東西沒有做好, 數據挖掘的 Udacity NanoDegree 現在還在研究概率論和數理統計.
先說成果吧, 能說的都說了:
- BeautyTeam (中途夭折的項目) (iOS)
- 卡卡 (給學校老師寫的, 針對兒童消費的記賬 App) (iOS)
- 大樹心理 (給學校老師寫的, 心理輔導 App) (iOS)
- Vapor (Swift 服務端框架) 中文文檔翻譯 (https://github.com/lalxyy/Vapor-Swift-zh-cn-documentation)
學校的大作業:
- 高等代數課程的編程作業
- 面向過程程序設計的大作業 (CLI): 圖書管理系統
-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兩個大作業 (Desktop App): 學生選課系統 & 咖啡銷售系統
另外還有
- 兩次針對新生的 C 語言輔學活動 (https://github.com/NEU-Oracle-Club/tutor-resources)
- 專業課成績普遍 90+, 數學課成績普遍 80-
- GPA (平均學分績點): 3.2496 / 5 -> 3.5687 / 5
糾結
項目上, 可以說 2016 年過了一個無解之年.
我覺得我永遠都不會忘掉的是, 2016 年 3 月的實驗課, 因為思想上的失誤導致白白丟掉了本應拿到的分數. 那似乎是噩夢的開始. 那次之后我才意識到, **你的實現, 或者是架構, 不是要做出花哨的東西才奪人眼球, 而是要腳踏實地. **
BeautyTeam 的事情我在知乎的一個回答 "在小公司編程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下面有提到過. 現在這個團隊已經解散了, 大家分道揚鑣. 但是這一段日子對我的技術之路有很大的影響, 不得不說. 一開始我寄希望于在這個團隊中主動培養出自己, 為自己的未來謀一份美好, 最后卻發現雖然喜歡這種應用型的開發, 然而對于更要緊的美國名校研究生申請卻毫無加分, 其他人也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離開了. 2016 年最好的回憶吧.
還有一條, 對于解決方案, 往往理想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神秘的程序員們" 漫畫里也講過, 架構師總要面對錢, 時間, 人力三者缺一甚至缺二的情況. 事實是, 解決方案的可行性不能僅僅浮于文檔等表面去評估, 相關經驗也是很大的部分. 卡卡的項目, 在 UI 的部分, 因為時間緊湊而放棄一部分更好的實現是經常不得不面對的事情, 更好的解決方案當然有, 但是實際上是否成熟, 能不能采用還是需要現實的考慮.
展望
新的一年還是采取去年下半年的策略, 要準備出國, 解決當下最要緊的問題.
技術上仍然尋求突破, 從基礎統計與數據可視化做起, 成熟后接觸機器學習, 盡量與科研熱點靠攏來尋求發展的機會.
吸取去年的教訓, 在程序設計策略與架構上多加謹慎.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