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讀《老子》:行不言之教
文/新鐵
《道德經》中有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刑,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之相隨,恒也。是以圣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為而不周,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這是老子思想集中表現的一章,也是讓人很頭痛的一章。
天下的美,為什么是不美的呢?天下的善,為什么又不是善呢?
有時候,想多了很頭痛,還不如不去想。
我想分享一句話:“天下最大的惡人往往是那些覺得別人需要幫助的人。”有時候,我們很熱情的去幫助他人,但是往往會受到別人的不領情。比如說我的室友很喜歡玩游戲,我常去勸他,但是勸多了他反而覺得你很煩,也把自己的心情弄砸了。這是在我們生活中經常看見的。本來心意很好,卻感覺辦了壞事。于是,漸漸的,我們就不愿意去做好事了。
但是老子說這些話并不是指我們不該去幫助他人,而是指我們該注重我們的方法。父母從小就愛護我們,什么都不讓我們做,生怕我們受傷了,累著了,這是溺愛不是關愛。朋友好心幫我們打飯帶回宿舍,幫我們找資料,這只會加重我們的懶惰心理……那么,我們在生活中該怎樣去做呢?老子告訴我們“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無為是不妄為。處無為之事,就是指我們不該把個人的意志強加在人與事之上,而是讓其順應自然,順應規律,這是一種大的智慧。而“不言之教”便是指使人在潛移默化中走向自覺,收到良好的成效。
講一個關于本人的故事,以前我的弟弟很喜歡玩游戲,我經常告誡他少玩,但是沒有效果。后來,我讀了老子,有些明白了老子的道理。我轉變了方法,我沒有去勸我弟弟了,而是給我弟弟買一些他喜歡讀的書,帶我弟弟出去玩,帶他去縣城里的學校,讓他去感受,讓他自己去理解。漸漸的,他沒有以前那么愛玩游戲了。這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最淺顯的理解。有時候我們幫助他人的時候,應該講究一下方式方法。
這章老子強調辯證法的思想,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相反相成的,也就是“反者道之動”。
在我們生活中,你常常會遇到很多不開心的事情,專業不感興趣,大學環境不怎么適應等,但是如果你換一種思維來思考這些問題,是不是會不一樣呢?專業不感興趣我就去培養興趣,就去挑戰自己,大學環境無法適應我就去積極的改變自己,努力去適應環境。
這,是老子思想的一種體現。還有另外一種,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福和禍”的聯系,事物是在發展中不停的相互轉化的。當我們再次遇到困難而難過的時候,不妨想想我為什么會難過,面前的困難真的是壞事嗎?當我們遇到了開心的事情,也不要大意,不要驕傲,永遠保持一顆平衡的心態。
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便是這個道理,它不是叫你當成為一個面癱,而是指人生的一種狀態。
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我們是時候都該去仔細的思考自己的生活狀態了。
最后想一想,如果送外賣的人遲到了,你會不會生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