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廚藝的常識》這本書帶回家后,是不是直奔菜譜而去了?也是,縱然是白紙黑字的書籍,我們讀起來也多半會舍棄序言,更不要說《廚藝的常識》是一本五彩繽紛的圖文并茂的書。假如書里的插圖是風景是人物肖像,或許能抑制住我們不停地往后翻看下一幅的好奇心,但《廚藝的常識》中出自美國人唐娜·魯爾曼之手的圖片,鏡頭聚焦的全都是本書作者、大廚邁克爾·魯爾曼。
不,不,我說的不是邁克爾·魯爾曼本尊,而是大廚的杰作。每一幅圖片它們的差別是,有的是的確可餐的秀色,有的是食材正在成為佳肴的路上。無論是哪一種狀態下的圖片,都拍得活色生香,這就很容易讓我釋懷了:你把這本書帶回家,只為了看這些令人垂涎欲滴的圖片,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你終將無法抵御住圖片里美食的誘惑,烤雞、通心粉、豆子濃湯、巧克力蛋糕……
怎么端詳,圖片里的食物就是借它一雙翅膀也飛不到你的餐盤里的,食指大動之下你只好下廚房希望通過依樣畫葫蘆燒煮出如圖的美食。當然,你一定怏怏不樂地發現,廚房里的事,說起來比做起來容易多了,于是,你責怪本書作者是個大忽悠:你在大廚學校學了數年又在頂級廚房里干了這么多年的經驗,我們豈能通過一本書就能收入囊中的!
我承認,你與大廚的距離,遠不止一本《廚藝的常識》。何況,你連《廚藝的常識》都沒有讀好,作者的開篇文章《廚房里的思考》你沒有讀。哎呀呀,不就是把米煮成飯把肉燉熟把蔬菜炒熟嘛,需要思考?說笑的吧!你會不會這樣懟我?
實話實說,《廚藝的常識》一書分鹽、洋蔥、煎炒、燉燒、酸、蛋、黃油、面團、面糊、烤、炸等19個專題推出的菜譜,并不是最打動我的部分。最打動我的,是《廚房里的思考》,文中一句“廚房里的思考被低估了”,一下子打開了我之所以肯平均每天花一個半小時在廚房里的興奮點,是的,廚房就是一個聚智慧與韜略為一室的家庭中心。20多年來,買什么新衣,看什么電影,準備什么樣的生日禮物,屋子什么時候需要打掃了,等等,都是我在上班間隙會考慮到的問題,但它們出現在我腦子里的頻率的,一定及不上我家今晚吃什么。一進入到“我們今晚吃什么”的程序,如果我的腦子能像第一代電子計算機一樣出聲,你一定會聽到嘩嘩嘩如水流一樣的聲音,它正運轉得歡實呢:豬肉,昨天吃過了,今天吃牛肉吧。冰箱里的那塊牛腩是新西蘭進口的,去膻腥僅黃酒不夠,開過瓶的紅酒家里有沒有?牛腩紅燒了,再加一道白灼河蝦吧。蔬菜呢?蒜泥炒西蘭花,顏色搭配得完美。要不要湯?今早沒有吃荷包蛋,就來一鍋萵筍絲榨菜絲蛋花湯吧——有一陣子喜歡把做好的晚餐曬到朋友圈,有人問,天天如此準備晚飯,不煩?讓腦子動起來會是一件令人厭煩的事?
至于1個小時內將三菜一湯擺到餐桌上的速度,我以為是我的秘訣,沒想到,邁克爾·魯爾曼在《廚房里的思考》一文中的第二部分和盤托出了,那便是“去除過程中的障礙”。此言真實不虛,對應我的實際操作方法,就是在將思考呈現為成果的中間加一個程序,把當晚的菜式按照烹煮的順序排好隊。排隊雖然用去了我寶貴的三五分鐘,可接下來的操作會因此變得特別流暢,從而心生歡喜。
我用我的廚房經驗告訴你,讀《廚藝的常識》一定要從《廚房里的思考》開始。領悟以后再按照接踵而至的120道菜譜學做西餐,沒有不成功的道理啊,因為將《廚房里的思考》凝縮成一句話,就是:你在你家的廚房里融入愛心了嗎?愛心無敵,誰又能說不是!
??^??_???F?p?4(~?